10 Birth story of the Buddha

Read | Download JATAKA TALESThe Jataka Tales are narratives about the previous lives of the Buddha before he was born for the last time as the Enlightened One. There are more than five hundred stories of the Buddha’s previous lifetimes, of which the final ten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se are called Dasajati…

当不知道要看哪一本书 เมื่อไม่รู้จะอ่านอะไร

Read | Download 序言:     「当不知道要看哪一本书」 内容收集了不大老师所教导的修行方法 师父以爱与关怀来教导弟子 只希望弟子能够证入内在三宝 所以他用:简短、容易、但强而有力的话语,来传递证入佛法的要领 于是,作者团征求了不大老师的许可 收集、编辑了这些宝贵的话语 为了成就一份:可以增加心灵力量的礼物 以呈献给……具有功德的尊者 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法胜师父的生日以及保护世界日 92年4月22日 ( 佛历2546年4月22日 ) 学术局,发展工作人员学会         我的宗旨     是要每位弟子证入法身 所以要与我合作 随时努力舒舒服服地忆念、观想 在身体的中心点 虽然不是禅修的时间…..我们也要摄心 使心念凝聚在身体的中心点 直到熟悉、专注在那个部位(身体中心点) 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 心念就可以很迅速地集中 不用花太多时间去调整心念 因为我们的心念已经调整好了   1. 沙门生活 最好的生活 我敢肯定…. 出家人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 也是世人最适合的生活 因为,那是没有担忧的生活 如此,才有时间去探究一切我们所未知,却存在于心灵深处的智慧与快乐 就算拥有财产、官衔和赞扬,也比不上这种快乐 90年10月7日 ( 佛历2544年10月7日 )    …

知量—佛教稳固的基础 ความรู้ประมาณ

Read | Download 序言知量是指在日常生活“四事”消费中有分寸:所需的吃穿住行都正确、适度和适量。既不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也不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更不会给未来带来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污染问题。 于“四事”知量之人,必然是能控制好己心之人。因其保持正念,不让心受烦恼的制约,知道如何正确地寻找“四事”,以适合自己的日常所需。这样的人不会放任自己的欲望,铺张浪费和追求奢侈。由此,他有充足的财富过生活,有教育基金、有紧急储备金,生命安稳,不会欠下债务。同时还有剩余的财富用于慈善,甚至有时间学习佛法和打坐修行,让自己有机会证入内在的佛法,即生命中的最高目标——证入究竟涅槃。 一般世俗之人缺少知量方面的训练,很容易受到三欲 (色欲、贪欲、解脱欲)的诱惑,也很难控制自己的心不受贪嗔痴的影响。这正是不良道德产生的根源,而且会令人持续造就恶业,一生遭遇无数苦难,也无法生起智慧寻找自我解脱之路。 佛陀通过自身精进修习八正道而觉悟,证得四圣谛,得知诸苦之因,并悟出彻底灭除人类之苦的方法。 为了利益大众,普度一切众生远离诸苦,佛陀慈悲地向大众宣说觉悟之法,并公开了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即证悟佛法以灭除人类诸苦的方法,其实就在我们的体内。佛陀的言教有些人能领悟,有些人却无法领悟,那些能领悟的人,跟随佛陀的教诲证悟佛法。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每个人过去累世累积的控制心、锻炼心远离一切烦恼的方法不一样。 佛陀发现此问题后,便改用以知量使用日常“四事”来锻炼佛教四众。首先,从简单地控制心开始,通过让大众了解使用“四事”的真正目的,认识如何知量使用“四事”,锻炼培养正念,让意识不被烦恼束缚。然后,通过持之以恒地锻炼,成功发展自身的习性,让自己不再受到烦恼的束缚。由此,当有缘聆听佛陀教诲时,心就会静定于身体中央,弃除五盖而证得内在的“初道光球”。 依据佛陀的教诲,在证入初道光球后,禅修的人会对自身更有信心,认识到佛法的真实存在,更加精进地修行,行住坐卧中都能不间断地精进禅修,不让心远离身体中心点,如此就有机会次第证入更高境界的佛法。他们会更加坚定禅修与行善的信念,使自己的生命更光明,遵循世尊的教诲,证得圣法。 因此,通过知量使用“四事”锻炼自己的心,让心静定于体内,并以正确的方法修习八正道,将能次第证悟佛陀所证悟之法,领悟佛陀的教义。 训练知量使用“四事”成为了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省思身与口的必修课。例如,比丘的227戒,沙弥的10戒,优婆塞与优婆夷的8戒,以及居士的5戒。每个人训练正念的程度虽有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希望能控制好身与口,让心安住于体内,达到清净和安乐的状态。当受过训练的心与戒亲近时,修习禅定时,心会很快地静定下来,更容易证入内在三宝。 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中,训练知量使用“四事”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培养各种美好品行的开始,也是遵循佛陀教义锻炼自我的第一步,更是脱离生死轮回的起始点,直至实现最高的目标——证入究竟涅槃。 在法身寺副住持施命师父71岁诞辰之际,众弟子收集了施命师父曾给比丘、沙弥、优婆塞、优婆夷和信众等开示的佛法知识,以“知量”为主题归纳成册。纵观施命师父20多年的佛法开示,每次师父开示的内容都是非常值得世人学习的道德与法要。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锻炼自我,培养才德兼备的国家栋梁,既造福社会,又护持佛教,令佛教永久长存。因施命师父的慈悲,最终将此书命名为 “知量:佛教稳固的基础”。 编委会深切希望此书能利益每一个人,愿施命师父的慈悲教诲让每个弟子都能有坚定的信心,训练自己成为世人的好榜样,成为善知识,将佛陀的教义弘扬四方,让法光照亮每个人的心灵。 最后,愿三宝的威德力,众导师与施命师父的功德波罗蜜,庇佑每个人,幸福常在,敏捷智慧,获证法眼,灭尽烦恼,直至法的究竟。 学士部编辑委员会 2011年12月21日 引言“国家的安稳在于:将人民培养成善良与有才能的人,共同发展繁荣的国家。佛教的安稳在于:将佛教徒培养成善良与有才能的人,共同传承与护持佛教。” 身为佛教徒,我们肩负续佛慧命的使命。为了能正确付诸行动,我们必须清楚佛陀最原始的教诲,了解佛陀时代的佛教徒如何护持佛教,令佛教长存至今。而且,我们应借鉴当时的方式,护持佛教,使佛教能如佛陀时代那般稳固,并继续长存于世间千万年。 奠定佛教的基础佛教的基础奠定于佛陀时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始于佛陀向魔罗宣说入涅槃的条件的当天,在《大般涅槃经》中有详细记载,大致内容如下: 佛陀时代初期,在佛陀觉悟后的第五周,佛陀端坐于阿阇波罗榕树下,享受解脱之乐之时,无数次阻碍佛陀觉悟的魔王突然现身于佛前,威逼恐吓佛陀速入涅槃。 面对恐吓,佛陀丝毫不胆战心惊,即刻回绝。之后,佛陀以法眼观身寿龄,了解自己虽然已断尽烦恼,但肉身依然无法脱离三法印,总有一天会腐烂瓦解,能让自己历尽千辛万苦的觉悟不白费的唯一方法,就是将伟大的佛法传授给大众,尽可能地将佛教弘扬四方,让人与天人得以证悟自己所觉悟的法,并将佛教传承至千万年。因此,佛陀向魔罗宣说了弘扬佛教的三项条件,告知在圆满这几个条件后,佛陀才会入涅槃。这三项条件奠定了佛教长存于世间的基础。 奠定佛教基础的三项条件,如下: 1.只要佛教四众还不能证悟佛陀所觉悟的法,佛陀就不入涅槃。 2.只要佛教四众还不能教导他人证悟佛陀所觉悟的法,佛陀就不入涅槃。 3.只要佛教四众还不能如佛陀平息外道抨击佛教的话语或言词那般,宣说降伏外道言论的佛法,佛陀就不入涅槃。 佛陀宣说这些条件,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为佛教奠定稳固的基础,如果佛教四众能圆满实现三项条件,便可确保佛陀的教法在佛陀入涅槃后不会消失,而佛陀历经艰辛的觉悟也不会白费。因为人与天人都会以此为目标精进实践,共同将佛教弘扬至四方,使佛教一直稳固和繁荣,让每一个众生都获得无量的利益。 佛陀提出的条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奠定佛教稳固基础的过程中,佛陀所拥有的时间并不多。世尊觉悟时已经三十五岁,入涅槃时八十岁,世尊在世间弘法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年。用奠定佛教基础的四十五年时间,与世尊修波罗蜜的二十阿僧祗又十万大劫的时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世尊短暂的四十五年教化,让后代弟子认知到,入涅槃前世尊一直致力于度众生脱离轮回。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众生脱离轮回,一切法务都要与有限的时间竞争,并以生命为赌注去实践。如此佛教的基础才能稳固统一,不会在世尊入涅槃后灭亡。但奠定佛教稳固基础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诸多阻碍。 奠定佛教基础的 主要障碍在奠定佛教基础期间,佛陀遭遇了无数阻碍。世尊弘法教化生涯中伴随的阻碍,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日常生活中苦的问题 第二类:五类魔的问题 第三类:魔王的问题 1. 日常生活中苦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苦的问题有四类:身体之苦、共处之苦、谋生之苦、受烦恼压迫之苦。 这四种苦像铁链一样紧密相连。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被烦恼包裹,使心不纯净,也导致了体内的元素不纯净。身体内细胞平均每分钟的出生与死亡率约为三亿个,因此身体需要定时摄取四元素。例如,饮食就是为了摄取四元素,在身体变衰弱前,让新生细胞代替死亡细胞。 这些属于身体之苦,给身体补充四元素不仅限于饮食,还包括使用“四事”,即:衣被、食物、卧具、医药。 基于对“四事”的需求,我们不得不想办法谋生,获得财富后换取必要的“四事”。这个世界有充足的“四事”提供给全部的人类,但因为人类的心不纯净,欲望驱使人们想尽可能多的占有“四事”,并为此相互竞争与夺取。谁的手段高,“四事”就属于谁;谁的权力大,谁就会获得想得到的“四事”。 人类在争夺“四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争吵与伤害的行为,甚至会发展成国家之间乃至世界之间的战争(历史中这些都发生过)。因此,共处之苦,谋生之苦,受烦恼压迫之苦,以及身体之苦,都归类为日常生活中的苦。日常生活中的苦会让我们不断地流转于生死轮回的监牢中。 由于人们每天从早到晚都沉浸在日常生活的苦里,无缘生起智慧,追寻真理,了解我们为什么出生?生命的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苦?以及如何才能不再历经无尽的生死轮回? 2. 五类魔的问题:让人类生起日常生活的苦 五类魔分别为:烦恼魔、蕴魔、业魔、天魔和死魔。正是这五类魔使人类遭遇无尽的日常生活之苦,从而让心不纯净,身体疲乏,为寻找“四事”不断造恶,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性。这正是人类历经轮回转世的原因之一。人类就犹如一直被囚困在监牢中一样。 第一类:烦恼魔(Kilesa-māra)。此类魔指烦恼,是一种肮脏的元素,通过强迫、勉强与控制,让心产生焦躁。同时它也是想恶、说恶与造恶的起因,烦恼让各种问题随之产生。例如,因严重的忧郁症而想自杀;贪婪想变富有而去抢劫银行;迷恋赌博欠下巨债,于是贩毒集资来偿还债务等等。这些邪恶的行为,都是因为心被烦恼压迫与控制而导致,因此生活中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痛苦。 第二类:蕴魔(Khandha-māra)。此类魔指身体。我们的身体其实是疾病的巢穴。如果身体衰弱,各种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并伤害身体,最后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身体之苦是日常之苦中最痛苦的一种,因此,佛陀教诲:“身为苦本。” 第三类:业魔(Abhisaṅkhāra-māra)。此类魔指不善业或罪恶,就是我们前世造恶的果报,具有毁坏的本质,成为行善积德的阻碍,这是人从出生到死亡遭受痛苦及贫穷的根源。只要恶业没有消完,果报就会一直跟随我们到来世,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遭受痛苦。例如,生来贫穷、天生残疾、生为弱智等等。 第四类:天魔(Devaputta-māra)。此类魔指愚者,就是被烦恼控制心的人,他们一直想恶、说恶与行恶,最后成为对社会有危害的人。例如,抢劫、杀人、强奸、欺诈、吸毒的人等等。这正是给自身及他人造成共处之苦、谋生之苦的根源。 第五类:死魔(Maccu-māra)。此类魔指死亡。往生后人们便失去了在今世为自己、家人及社会造福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为来世累积功德波罗蜜的机会。有时还会将问题遗留给在世的人,令其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这五类魔魔军,跟随每个人并阻碍人们行善积德,阻挡证入涅槃的路。使人们一直专注于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无缘生出智慧,探寻解脱生死轮回之道。因此,人类就像囚犯,被囚禁在无尽轮回的监牢中。五类魔是奠定佛教基础的主要障碍。 3.…

温暖之家 ครอบครัวอบอุ่น

序言   温暖之家》是一本备受欢迎的书籍,该书搜集了法身寺副住持施命师父从公元1979年至今,每个星期天在法身寺国际法身堂,有关家人相处之道的开示。法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精确地说明了佛陀的教法,使得听众能够清楚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此书原著为泰语本,出版后普遍受到好评,故而2008年被遴选为第二届世界和平道德会考(World-Pec)的指定参考用书,有英语、华语、日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近十种译本。因此,该书的字字句句已被全世界所有与试者认真地阅读过,并且尝试应用在家庭生活中,而年龄最长者为九十四岁,最小者则仅有五岁。综合以上,本书可说是一本广受世人喜爱及有口皆碑的好书。   为了提高本书的可读性与适用性,今配合华人不同的风土民情与语言使用习惯,增添了部份说明与实例。但再版之《温暖之家》华语本大体上还是以原书为主要内容,主要是添加了「八正道」在日常生活的修习方式,即「人生的五个房间」,包括卧房、浴室、饭厅、更衣室、办公室等,并且增加了「十正见」的摘要,以加强说明父母亲之恩德。   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编辑群在此要先说明一下施命师父开示的要旨,主要是在说明人生的三大目标,亦即今世、来生、以及证入涅槃之目标,而以三个阶段来说明:   一、回答「what」,亦即陈述定义;   二、回答「why」,亦即说明目标与目的;   三、回答「how」,亦即教导如何去做。   不过有时候师父也会回答「result」,就是说明做与   不做所导致的结果,这一项端视于听话者是否有意愿去做而决定说与不说。   上述种种,尤其施命师父开示的主要目的,是建议读者在阅读之前必须要先了解及注意的。   编辑群衷心期待这本书能够有效回答家人相处的种种问题,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帮助大众解决家中的难题,将烦躁之家改为温暖之家,进而成为幸福美满的家庭。假使大家能够将好的家人相处之道不断口耳相传下去,可望造就更多幸福美满的家庭,最终营造出一个安康和谐的社会。而培养孩子们成为卓越的善心人士,便是推动社会国家和谐的基础,促进世界和平也必须从家庭的和平出发。     《温暖之家》编辑群 随喜读者们的功德如果问,为何人类在每个时代都致力于研究找寻新的理论,那么答案便是因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无明、苦和恐惧。长久以来,人类始终不知道自己未生之前为何、生来的目的为何、能够有多长的生命、死后将归向何处。关于苦,包括了饥饿、病痛、衰老、垂死种种的苦,以及随之而后的无尽恐惧。愈无知便愈苦,愈苦就愈恐惧,故而人类努力从事各种研究就是为了得到消除无明、苦、恐惧的知识。简而言之,因为人类厌苦好乐,所以积极寻找灭苦致乐的良方,这便是此世间致力研究与学习的出发点。   然而可以观察到的一个重点是,世间各种学科的理论只能兴盛一时,并不足以对治人类与生俱来的无知与无明,这些都使得人类有着无尽的苦。举例来说,人打从娘胎一出生便嚎啕大哭,这就是苦的开头,此后的生命也一直沦落在苦的循环当中,包括失恋的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人结怨等等苦,这些都来自于人的无明和烦恼,但人们却还要每年庆生,高唱生日快乐歌,藉此暂时忘却存在生命中的诸苦。   事实上,人从一出生开始,生命的实相就是苦,然越苦就越恐惧;而对过去、未来、现在的所有事情越恐惧,生命就越感到痛苦。因此,人开始积极寻找消灭痛苦和恐惧的方法。   有人相信必定存在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姑且将这个不知名的关键要素称为「未知因子(Unknown Factor)」,而相信此说法的人也可分为两类:   第一、认为「未知因子」存在于体内;   第二、认为「未知因子」存在于体外。   认为「未知因子」存在于体外的人们,不断向外追求大海、高山、天空、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力量,或者将超越自然界的神力作为生命的依靠。而认为「未知因子」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类人,则相信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解除自身的苦与恐惧。直到正等正觉佛陀才解开了「未知因子」的奥秘,找到去除烦恼最究竟的方法,亦即「苦、集、灭、道」四圣谛。所以,只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践,便能够带领我们趣向解脱之道,到达究竟涅槃。(「涅槃」即无苦的状态)   法身寺当初建寺的目的,就是要建造一所真正的寺院,培养真正的出家人以及真正的好人,而最主要是要培养具有正念正知的出家人,信解行证佛陀的教法,以证入涅槃。然随着寺院不断发展,现今法身寺在世界各国已有许多分院,信众也日益增多,致使教导大众修行打坐、解脱烦恼、迈向涅槃之路的弘法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后来,学术发展与寺院管理也被列入重要的工作项目之中。   但是无论寺院如何发展,工作项目如何增多,训练大众成为善士、教导大众修行静坐,进而成为真才实学的出家人,始终是法身寺最主要的建寺目的。因此,即使《温暖之家》是一本有关居士家庭生活的书籍,但是师父的开示仍有一个清楚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引导大众成为好人,并且期待日后成为修行良好的出家人。   事实上,人生有三层目标:一、今世当个快乐的好人;二、来世往生天界;三、证入涅槃。   关于第一项,佛陀时代曾经有居士请教今世快乐之法,佛陀回答有四法,即为:努力赚钱、保护钱财、结交善友、用钱有道。由于金钱乃五家所共,就是大水、大火、小偷、不孝子孙、贪官,所以使用钱财要量入为出,虽然不应该浪费,但是也不要过于小气。而人之所以会浪费钱财,无非是因为夜生活、赌博、喝酒、结交恶友等等,所以结交善友也是守护钱财的有效方法。至于第二层目标,如果想要来世往生天界,便要懂得布施、持戒,并且修习十善法。但若要达到第三层目标,亦即证入涅槃,便必须实践佛陀的教法,过着不放逸的生活,时常念及生命无常,不要耽溺于五欲的享受。也就是要时常静坐,并且在人生的五个房间中学习,如同本书〈附录二〉所说的那样。   最后,我要祝福每一位读者拥有明亮的智慧,过着不放逸的人生,生活快乐,诸事顺遂,身边充满善知识,能够轻易地圆满人生的三层目标,生生世世直到法的究竟。     法身寺副住持 施命法师  ( 帕帕哇那威利雅坤 )…

心中的明月 ดวงจันทร์กลางดวงใจ

Read | Download 充满道德与佛法的心, 饱蕴的是永不泯灭的美丽。     泰文原作者之序   法身寺外语翻译组联络上我的那一天,透露了有意将此书翻译成中文的消息,希望获得作者的同意。当时我内心那份欣喜之情简直难以形容。想不到这本小不起眼、没有丝毫斑斓文采的书,将会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   此书的内容,刻画的都是我与奶奶相处的真实片段。这些永难泯灭的宝贵记忆,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我心板上。时光在它的流程中载走了沿途不少人与物,却无法冲淡奶奶在我心中留下的金言玉语与完美的风范。奶奶透过日常生活简单的言行举止所显露的,能净化心、口、意的种种美德与智慧,在我心中依然晶莹清亮,无亏无缺。   无论是居住于世界上哪个角落的您,假如有缘与奶奶结识,相信都能得到来自奶奶心中同等的爱。因为奶奶就像无私的明月,在每个人的心中平等地遍洒亮丽的佛法之光,让人人都看得见内心纯洁清净的美丽。   不管岁月如何流逝,这轮明月依然会高挂在夜空,为人类驱逐黑暗,直到永远!   施蓉朋 2006年1月9日 于泰国 曼谷 泰文原作者之序   法身寺外语翻译组联络上我的那一天,透露了有意将此书翻译成中文的消息,希望获得作者的同意。当时我内心那份欣喜之情简直难以形容。想不到这本小不起眼、没有丝毫斑斓文采的书,将会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   此书的内容,刻画的都是我与奶奶相处的真实片段。这些永难泯灭的宝贵记忆,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我心板上。时光在它的流程中载走了沿途不少人与物,却无法冲淡奶奶在我心中留下的金言玉语与完美的风范。奶奶透过日常生活简单的言行举止所显露的,能净化心、口、意的种种美德与智慧,在我心中依然晶莹清亮,无亏无缺。   无论是居住于世界上哪个角落的您,假如有缘与奶奶结识,相信都能得到来自奶奶心中同等的爱。因为奶奶就像无私的明月,在每个人的心中平等地遍洒亮丽的佛法之光,让人人都看得见内心纯洁清净的美丽。   不管岁月如何流逝,这轮明月依然会高挂在夜空,为人类驱逐黑暗,直到永远!   施蓉朋 2006年1月9日 于泰国 曼谷 静月思——读《心中的明月》有感——读《心中的明月》有感 没有慷慨激昂的道德说教,也没有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只有生活中细节之处的自然流露,只有内心最细腻之处的纯净清凉。奶奶的无私与慈悲,亲切与智慧,真如皓空明月,轻洒银光,沁人心脾,把每个人的内心照亮,把每个人的梦想擦亮…… 薄薄一本小书,短短几段回忆,令我们每一个无论与奶奶是否相识的人,都感受到她的慈爱与智慧,在浅浅的接触中得到深深的感触。 很多人都以为,学佛是诵背经文,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此对只字不识的奶奶所创造的伟大功绩甚为惊诧。而在“奶奶的语言”里,我们就会明白:用纯洁的心说出的慈悲之语,是人类都能懂得的!因为,人有同心,心有同语,而这“同语”便是“慈悲”!正所谓,“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奶奶纯净的心充满慈悲,所以她能通达佛法之无量智慧,也能懂得“无论从何而来的人”的心,而那些“心”也懂得奶奶的“慈悲”。 奶奶的一生如明月般皎洁无瑕,并且,她以自己的细心与慈爱让周围的人在平常小事中悟出生活真谛,感受佛法的无量功德。很多时候,当我们感到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得到了许多功德之时,会很容易自满。而“奶奶的鼓励”却会提醒我们,“有时候,虽然我们心里没有存在着任何坏的思想、坏的感觉,但沉淀在心底的烦恼欲望却依然存在着。只要我们的心纯洁清净就能看得出来。如同这条干净的抹地布,能够再擦出一层不洁但肉眼看不出来的灰尘,令人能更清楚地看到净洁后面藏着的不洁。”这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啊!只有如此不断修行,不断“擦拭”,我们的心才会越来越纯净。这也让我寻到了“果实累累的稻穗”中奶奶“为什么年岁已高,还对身边的人谦虚有礼”的答案! 奶奶的回忆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悟和力量。静静地想一想,奶奶作为一位只字不识的女子,何以在平常的生活中修行积累了无量功德,成为我们心空中的明月?有些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足够的金钱,有些人认为需要高深的学识,有些人认为需要聪明的头脑,而奶奶的伟大功绩告诉我们:需要智慧。这智慧是佛法的无边慈悲,是对万事万物真谛的洞彻,是对修行的精益求精地无止追求。 愿奶奶这轮明月,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空,为我们驱逐黑暗,伴我们在修行路上不断前行……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奶奶的无上敬意!并与各位同修分享和共勉! 合十祝福!   童俊 2008年3月22日 奶奶的树苗奶奶用过早餐以后,伯迪兄(目前的伯迪 阿林才育法师)会踩着三轮车,带着奶奶在法身寺内四处巡视。伯迪兄轻而慢地踩着踏板,轮子缓缓循径而前。奶奶的坐垫下放着除草的工具:铲除草根的小铲、削砍树枝的大刀 、修剪小树枝的剪刀。我则踩着自行车在后跟随着。   寺内的气氛静谧,花草秀丽清馨,树木一片苍翠。檀树、雨树、铁刀木、多花娑罗双等大树蓊郁成林,遮阳顶日,带来沁心的清凉。檀树绽放着黄色的花朵,每逢花季,花香随风处处飘送,满寺芳菲。数日后花瓣会轻轻落下,星散地点缀着绿色的草地。   踩着自行车,耳际传来的是奶奶与伯迪兄谈话的声音。奶奶谈到亲手种植的每一株树,也谈到寺内每一栋由奶奶亲口向善心人士劝捐而来的善款建成的建筑物。每一位善心人士的名字奶奶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

帕蒙昆贴牟尼祖师——入法身法门发现者 ประวัติหลวงปู่วัดปากน้ำ ผู้ค้นพบวิชชาธรรมกาย

Read | Download 序言   帕蒙昆贴牟尼祖师的传记在泰国有许多种版本,或繁或简,形式不一,可惜无人编纂成详尽完善的传记,以便给予读者完整清晰的印象。至于在中文译本方面,从帕蒙昆贴牟尼祖师再度发掘入法身法门以来已经满八十三年,竟然尚无任何叙述他生平的中译本!不禁令人扼腕于佛教界消息互通之迟缓,与语言隔阂对团结所造成的障碍,因此译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帕蒙昆贴牟尼祖师的传记翻译成册,目的在于提供中文读者仰慕高德与学习教法的机会,并藉此以促进南北传佛教的交流与共识,祈愿全世界佛教徒早日团结一致,让佛教再一次如丽日中天,普利世人!   适逢帕蒙昆贴牟尼祖师发掘入法身法门八十三周年这一殊胜的因缘,法身基金会出版了《帕蒙昆贴牟尼祖师——入法身法门发现者》一书的中文版,借以缅怀及弘扬祖师的恩德,并祈盼法音泽及使用中文的人士,让大家共入法身,共品法味。   这本书的翻译与编译源于两本泰文及一本英文书籍,书名已列于后。此书若没有库那威罗比丘与同道殚精竭虑地进行传记的翻译、整理工作,成书是不可能的。库那威罗比丘是一位中国僧人,他立愿解行双修,于是来到泰国法身寺学习入法身法门及研究泰文整整两年,他对帕蒙昆贴牟尼祖师极为敬仰,对其要将“入法身法门”传遍全世界的宏愿更为钦佩。因此与从中国来到法身寺学习的同道合作,编译出了此书。   愿以出版《帕蒙昆贴牟尼祖师——入法身法门发现者》一书的威德福力,回向一切六道众生,望其早日具正法眼,早日证悟法身。   法身基金会 悟 道……无论如何,今天我一定要证悟三界导师佛陀所证悟的正法,否则我将奉献生命,以报佛恩……   此时正是泰历十月的月圆之夜,在明灭闪烁的星空中,皎洁的满月高悬着,散发出温柔的光辉轻抚大地。河面在柔光的照拂下,映现出一道金碧的清影。微风吹来,掀起阵阵的涟漪,连绵不绝地传送到岸边。倾盆大雨在黄昏时刻才停歇,草叶上还留着点点滴滴的水珠,水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犹如钻石散撒遍地一般的晶莹亮丽!   在挪它布里府的芒库威寺 (Wat Bangkuvieng) 里,万籁俱寂,幽然宁静,只有隐约的唧唧虫声从寺外传来。月光从大雄宝殿的巨型窗口照进去,使得殿内一片朗然,金刚宝座上的佛像及各项摆设清晰可见。   在佛像前方的地上有一位比丘跏趺而坐,他端身正意,寂然入定,那凝注不动的样子犹如一尊雕像,无视于时光的悄悄流逝,他已经静坐很久、很久了……。   午夜已过,倾斜的月光照射到他的身上,渐渐地,他的全身清晰可见:年龄大概三十余岁,中等身材,额广面阔——乃是智慧卓越的瑞相。清风拂来,袈裟的一角微微飘动,就在此时,隐约间听到一声轻叹,接着从他的嘴角慢慢浮起一丝会心的微笑,在他凛然肃穆的脸上现出发自内在法喜的怡然自得。他深深地慨叹道:   嗯……,原来难就难在这里,使得众生不能觉悟!受、想、行、识四蕴必须凝聚在同一点,心若止歇,妄想即息灭,妄想若息灭,觉悟即现前。   话声才落,他又立即安身入坐,驱开心头的喜悦,闭上双眼思惟佛法,由正面及反面重复地验证刚才的悟境,直到确定是如法无疑为止。这个成果来自十一年的策励精进,果然是功不唐捐! 早年的生活生来为求摩尼,遇而不取,生来何为?有求即欺妄,戏论皆陷阱,令心挂碍。无求舍戏,速离贪欲,正直如法行去。     家世   佛历二四二七年十月十日,在泰国素攀府颂丕农县的乡下颂丕农村,一个可爱的男孩诞生在一户姓弥给诺的家庭里,取名梭,在这个家庭里他排行老二,有一姐三弟。他诞生时有一项异于常人之处,即出生之时并没有啼哭,他是那样静悄悄地来到人间,似乎象征着他诞生的目的是要拭干世人的眼泪,并非为了哭泣而来。 颂丕农村位于四周有河道环绕的小岛上,地形特殊,犹如莲叶,河的对岸就是颂丕农寺。 男孩子的父亲名艮,母亲名素在,家里拥有两艘平底货船与数名雇工,以运输与买卖稻米为生,每个月要往来于颂丕农县与隆西、曼谷或那空猜昔府两、三趟之多。弥给诺家的信誉很好,米商们都愿意赊帐,等他们将稻米卖出,回程再还钱即可。   1  素攀府 (Supanburi Province)位于泰国的中部。     童年     他的大姐回忆到:当梭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对周遭的环境保持高度的警觉与认知。   有一天晚上,保姆抱着他在院子里赏月,婴儿伸手指着月亮,并发出「呵!呵!」的声音,保姆想婴儿恐怕是要月亮吧,就哄着他说:「哦!你要月亮是吗?等一下我去摘给你。」看着保姆的表情,听着她说话的声音,婴儿灵光一闪,意会到保姆正在撒谎,根本不可能摘月亮来给他。   基于母性的禀质,一般女性见到婴儿总喜欢抱起来亲昵一番,或捏捏婴儿柔嫩的脸颊。也许是宿世出家修梵行的习气所致,还是个婴儿的梭就讨厌其它的女性来抱他。但是小小的婴儿如何能阻止大人们的行动呢?他有一个办法来表达他的抗议:每当有别家的女孩来抱他时,他的小手就抓住她们上衣的衣角,紧紧不放,除非将他放下,他才肯松手。来抱他的女孩都讶异于婴儿这种抗拒的举动,若要勉强抱起他,就有使自己肚皮裸露之虞!只得将他放下。几次相同的经验之后,也就没有女孩敢再抱他了。  …

戒–善美的基础 ศีล เป็นที่ตั้งแห่งความดีงาม

Read | Download 前言   通常情况下,“戒”与“持”合为一词,看似高不可攀,因为持戒者需时时警惕自己的言行。以致有人认为,布施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布施后内心当下会生起法喜之感。   若担心持戒很难而放弃,就太可惜了。生命将会因此远离美好,无缘体会持戒的力量,也无法领悟持戒的功德利益。更为重要的是,非持戒者将身处险境,因为戒如同一座围墙,会使生命远离邪恶。若没有这个围墙,生命将难以实现幸福安宁。尽管这座戒墙,无法让我们随心所欲,但至少可以自由的众善奉行,安全无恙的度过一生。   若有人能全心全意持戒,他必将成为乐于持戒与住于戒者。同时鼓励身边的人一起持戒,为创建美好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大家了解戒的高尚,笔者决定精进研习《三藏经》中有关戒和戒之利益的部分,同时整理编辑成册,其中既有围绕大主题的陈述,也有精彩绝伦的举例论证。与小主题有关的内容,则归类在附录中,方便提供给有兴趣深入了解的人阅读。   借这本《戒——善美的基础》所生之功德力量,庇佑一切众生乐于持戒,互敬互爱,快乐安稳的安住于善行中。 1 引言人人皆向往美好的人生,因为既幸福美满,又自利利他。而善行的生起,将始于身、口、意的清净,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或困扰。   因此,美好的生命源自于持戒。   据《巴利经藏.小部——长老偈》记载:   戒是第一住,亦为诸善母, 法中最第一,因此守净戒。   古往今来,智者皆认同,并受持戒行。   如今,要想一边行善积德,一边谋生过活,就得时刻忆念持戒。持戒是美好人生的基础,不让生命迈向罪恶的深渊,持戒胜过一切安保措施。   若身与口方面持戒清净,心会愈趋向安稳、明亮,易入定,成为法在体内的安住之处。使我们的一生,只遇见美好的人与事,也会更加舒适方便的行善积德。   持戒者会成为众人发自内心,真诚爱戴与尊敬之人,他在具足身心安乐的同时,也会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安宁。因此,持戒是善美的基础。       沉香与檀香不及具戒者之香, 那是可以弥漫至天界的香气。     2 戒的定义“戒”源自于既美妙又深刻的词汇,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戒”衍生自“顶端”,蕴含“头”或“首”之义。被公认为众人之首者,不是指其在财富、权利或能力位于众人之上,而是因其持戒清净所故。智者认为持戒者,乃最为高尚卓绝之人。   “戒”衍生自“戒行”,蕴含“正常”之义。我们若既珍爱自己的生命,也重视他人的生命。有此感受,即会乐于持戒,因为不希望彼此受侵扰。因此,持戒会让人趋向于正常。   “戒”衍生自“寒冷”,蕴含“清凉”之义。持戒者会身心清凉,犹如人沐浴后,坐在大树下乘凉歇息。这种清凉安宁的状态,不仅会让亲近者感觉安全,心境也会随着神清气爽。   “戒”衍生自“安泰”,蕴含“舒畅”之义。持戒者实为清净者,每当忆念自身行为,毫无罪恶感。也没有任何事情让心生忧愁,具舒畅安泰的生命,远离一切危难。   因此,戒是培育人,使其成为众人之首,趋向于完美、正常、清净,以及生命安泰之品德。   这就是“戒”的来源与定义。   对于戒在《无碍解道》中的定义,舍利弗尊者解释道:“戒”意为“动机”,指有意远离三身恶行(杀生、偷盗与邪淫)与四语恶行(妄语、两舌、恶口与绮语)。  …

菩萨—志存高远的圣者 bodhisathas

Read | Download 前言珍贵美丽的钻石,是世上硬度最高的天然矿物。它是经地球数百千米深度的高压,以及在上千摄氏度高温条件的作用下,历经几十亿年而形成的一种单质晶体。 伟大的人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可与钻石相媲美,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历经漫长的岁月来培养身心,还要懂得善用智慧和忍耐,跨越常人难以逾越的诸多障碍,才能成为受人拥戴的伟人。 佛陀是卓越圆满的圣者,具足非凡的美德和无与伦比的才华,是世人真正的楷模。面对世人的种种难题,皆可做出全面详尽的解答。此外,佛陀不仅具备高尚的人格,还具足无量的慈悲心。 原先佛陀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只因在生活中遇到痛苦后,才领悟到人生皆是苦。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苦,只是没有意识到那是苦而已。其实生活处处皆有苦,例如:挨饿、排泄、冷热、病痛、担忧、伤心等等。总之,人身处于世间,终将有得有失,有进有退,有赞有损,有乐有苦。除此之外,内心也会被贪、嗔、痴等束缚。无人能拥有永恒的快乐,终究都得历经生、老、病、死之苦。 有的人虽然明白人生是苦,却不知道如何解决,依然照常过活,没有去寻找让生命变得更美好的方法。 有的人虽然明白人生是苦,也知道解决的方法,却没有信心精进修此方法,最后依然是原地踏步。 立志以离苦得乐为目标,度尽一切众生者,需经累世的种种磨难以修炼身心,方能成为众生之导师、领袖或善知识,而菩萨正是圆满具备这些条件的圣者。 菩萨在修波罗蜜的过程中,会竭尽全力以生命为赌注去完成。无论是修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还是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等,皆具足宁死不屈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也具备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精神,例如:在酒席、赌桌、游戏等中拼得你死我活。若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以各种形式相互伤害,最终虽取得了所谓的胜利,却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菩萨却与众不同,他只会将这种精神用在行善积德中,甘愿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幸福。 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读者不仅能深刻了解菩萨的高尚德行,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将之作为修行路上的一种助缘。菩萨修波罗蜜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我们减少修行道上的错误,尽快实现所树立的崇高目标。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通常,人类随无知而生,同时心怀疑惑与好奇,有许多无解的问题深藏心中。诸如: 我是谁? 为何生而为人? 生而为人有何目的? 为何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个世界是什么? 由谁创造出来? 这些问题一直等待着被解答,若有人能有理有据、正确清楚的做出解答,那么此人必定将被世人所赞叹。 在科学昌明的今日,我们得到了一些解答,而科学家们也因此倍受推崇与认可。 在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科学家可以乘坐太空飞船去往外太空,用相机将地球的外表拍摄回来,最终发现地球的形状与其他行星相似,都是近似椭圆的球体。 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地球是有情众生的居所,但尚未发现宇宙中的其他行星也住着有情众生。他们认为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从科学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所在的地球是唯一存在有情众生的行星,并以太阳为中心周而复始的公转。 有一门学问称为“佛学”,是佛陀对心的探索而产生的知识。世尊通过修心达至清净细腻,如实知见事物的真相后生起的预知智慧。至于心的工作原理,其实心原先是具备纯净透明的特性,只是被烦恼控制后产生了异常的状态,浑浊、变化不定、散乱。最终,使心的品质下降,没有力量。但是若收摄心念,使受、想、行、识静定在心的安住处——身体中央时,它就会重新获得最初的力量,就犹如用凸透镜来聚集阳光,将分散的阳光聚集为一个小光点,然后通过产生的热能来引燃物质。同样的道理,当心凝聚静定为一点,心念不散乱时,就会具足无穷的力量,完成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至上的真理 佛陀诞生世间时,身与心皆已得到圆满的锻炼,在历经累世的勤修功德后,诸波罗蜜也已成熟。世尊可以如实知见众生万物的真相,以及世界的生与灭,于是他决定将这些发现与世人分享。 这些知识是佛教的至上真理,其中有对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称为“三明”,分别包括: 1.宿命明:了知自己的过去世之智慧。 2.天眼明:了知众生的因缘生死果报之智慧。 3.漏尽明:了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有漏烦恼之智慧。   无量宇宙 三明之中的宿命明,让我们能清楚的认知这个世界的始末由来,也就是明了世界乃至众生万物的生与灭。 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发现了世界与宇宙的真相,即是不止一个宇宙,而是有无量个宇宙,称为“无量宇宙”,这符合数年前科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科考发现。但不可思议的是,佛陀在很早之前就准确地告知世人有无数个宇宙,它们经集合而组成宇宙组,称为“世界”。每一个“世界”可分成三大组: 1. 由千个宇宙组成的“小世界”或称为小千世界。 2. 由百万个宇宙组成的“中世界”或称为中千世界。 3. 由万亿个宇宙组成的“大世界”或称为大千世界。 由此可知,其实不是只有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还有无量宇宙的存在。而且,不仅是在千万宇宙或者万亿宇宙,生存着众生万物,在其他世界或宇宙中,也同样生存着众生万物。 宇宙的结构 宇宙的数目虽为无量,但其结构却一模一样。 1.欲界:依然攀缘欲望的有情所住之境界,包括:太阳、月亮、须弥山、四大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四大海洋、八大地狱和六层天界。 2.色界:色界梵天人所住之境界。 3.无色界:无色界梵天人所住之境界。   这三个结构合成一个宇宙,或称为三界。 1.欲界 须弥山是欲界的中心,若向四周水平方向扩展,会有七层山围绕须弥山。最外面那层山最低,由外向内次第增高,紧靠须弥山的那层山最高,每一层山皆有水相隔。七层山往外就是汪洋大海,海上分布着人间四大洲,分别位于须弥山的东、西、南、北四方,有太阳和月亮悬挂于海面与须弥山中间。至于处在须弥山周围的四大洲,分别如下: 1)东胜身洲:位于须弥山的东边,地表为银色,而银色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宛如半边的柠檬或半月。 2)西牛货洲:位于须弥山的西边,地表为水晶,透明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圆如满月。 3)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的北边,地表为黄金,金色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为四方形。…

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 ทาน รากฐานไปสู่การทำความดีทั้งหลาย

Read | Download 序言   布施是一切善行的基础,若在生命中遇到问题,行布施将有助于缓解问题,并为布施者带来功德果报。布施过程中,受施者非常重要,若受施者是三宝福田,布施者将获致无上的功德果报。若受施者知道布施者是历尽千辛才获得钱财来布施,那么受施者必将精进修行以作为回报,给予布施者信心及圆满的果报。 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布施密不可分。我们有时候是布施者,有时候是受施者,有时候我们既是布施者又是受施者。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行布施,心怀美好。让心常常沉浸于功德中,让生命具足圆满快乐,让自身的功德波罗蜜不断增长。 深知布施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诸善行的起点,能为生命带来无穷的利益与快乐,因此,将《三藏经》、《佛经释义》以及其他佛法书籍里与布施有关的知识整编成册,书名为《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 前言世间一切皆变化无常,若向美好的方面转变,则可看作是一种提升。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及生活中的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渴望生活幸福,充满关爱、温暖、稳定与安全,自利利他。 如何才能拥有美好的生命质量呢?美好的生命源于自身的善人素质及善行。我们应以快乐圆满之人为榜样,观察对方如何行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好。以及观察对方实践后会产生什么果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被人们所推崇,关于提升生命质量的至高典范是“佛陀的修波罗蜜之道”。迄今为止,此道不但得到历代贤者的认可,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时代。佛陀为菩萨时,曾累世转生为人(或动物),与常人一样经历了冷、热、苦、乐掺伴的人生。菩萨在积累无数世的点滴善行时,生命质量也在次第升华,并随着时间的流转,不断增长,直至功德波罗蜜圆满,使菩萨在最后身觉悟成佛。 若深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菩萨最初就是以行布施来提升生命质量的。因为,布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品行,也是人类善行的基础。 倘若没有行布施,例如:父母不养育儿女,夫妻彼此不分享,老师不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不相互谅解等,人类将无法和合共存。布施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实践的美德。也可以说,世界之所以能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布施所赋予的力量。 布施是善者与贤者传承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美德。施与越多,收获就越多,善意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生起,布施后必将得到相应的回报。佛陀曾经教诲:   “人要懂得分享,无论多少,都可以给予,贤者给予幸福,必将收获幸福。” 布施虽然是最简单的善行,却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善果。如果常行布施,就会发现布施的价值,并越来越喜欢行布施,生命会更加幸福与美好,生命的质量也将获得真正的提升。 《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这本书,旨在让读者了解布施的价值,重视其作用,引导每个人都成为乐善好施者,让布施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收获幸福与成功,提升生命的质量。 布施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布施”意为“施舍”,即奉献自己的物品,或贡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利益他人。如此施舍必将收获圆满的福报。布施者应战胜自己,消除心中的吝啬,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施与,只渴望借此行累积功德与快乐。 根据所施内容,布施包括: 物质施:指以实物行布施。例如:膳食、衣服、药品、车辆、鲜花、座位、床铺、房子和灯烛,等等。 意愿施:指以真诚之意行布施,包括施前、施中和施后。 无畏布施:指放弃彼此的侵扰与损害,或给予安全感和谅解(布施宽容)。此施源于持戒,例如:当我们受持第一条不杀生戒,就相当于施与动物安全感。 另外,在一些常见的施舍行为中,施者期望自己能获得回报,例如:养狗是希望它为自己看家;饲养奶牛是希望获得牛奶;犯法后贿赂相关人员,是希望得到宽恕,等等。这类性质的施舍,不属于佛教的布施范畴。 人们虽然常说:“修功德,行布施。”但只有少数人明白功德的真正意义。功德是能提升心灵品质的行为意识,能让人心舒服、祥和、清净、明亮与快乐。其反义词为罪恶,是能降低心灵品质的行为意识,能让人心难受、焦虑、忧愁与痛苦。 修功德即行善,指提升心灵品质的行为。包括行布施等等。 十种修功德的方法(十福业事) 1.布施:以施舍获取功德。 2.持戒:以持戒获取功德。 3.禅修:以打坐获取功德。 4.恭敬:以谦卑的行为获取功德。 5.服务:以援助和行正业获取功德。 6.回向功德:以同他人分享功德获取功德。 7.随喜功德:以随喜他人善行获取功德。 8.听闻佛法:以听闻正法获取功德。 9.讲说佛法:以讲经说法获取功德。 10.正直己见:以正确如实的正见获取功德。 以上十项可归为施类、戒类、修类 “三福业事”。 施类:布施、回向功德、随喜功德。 戒类:持律、恭敬、服务。 修类:打坐、听闻佛法、讲说佛法、正直己见。 布施是“十福业事”之一,亦称为“修功德”。功德就是行善,而布施为善行之一。多数时候,人们因为交替使用而形成一种习惯。供养比丘时,因为供养者心怀净信,渴望获得功德福报,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所以我们常将其说成修功德。向贫穷或地位低的人施舍东西时,因为布施者旨在救济与资助贫穷者,所以我们常将其说成施舍。 布施的宗旨按性质实践布施,可分为四项: 1.为消除烦恼作施舍,指为消除内心的污垢而作舍离,不会在意受施的对象。这种布施获得的功德最多,如果施者与受施者的内心皆清净,必将获得无量的功德果报。 2.为回报恩情作施舍,称为“报恩施”,指报答及供奉德高望重或援助过自己的人。布施者可能不会意念功德,只是为了回馈对方的恩情而行布施。例如:给父母、老师或他人赠送礼物。若我们行布施时不仅心怀感恩,同时还意念功德,必将获得无量的功德果报。 3.为资助作施舍,称为“布施摄”,指帮助与自己有关的人,借此增进彼此的感情。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责所在,都是为了让受施者获益。 4.为救助作施舍,称为“救济施”,指以慈悲怜悯的心救助贫穷的人。看见他人有困难时,无论对方是谁,是否与自己有关,都会起意提供援助。 布施的种类按照所施内容划分,布施分为两类: 1.财布施:布施财物,即施舍各种实物。 2.法布施:布施佛法,即布施知识与善意。 财布施 财布施即以实物行布施,例如:四事、饭、水、布料、车辆、鲜花、香物、床铺、房子与灯烛,等等。 财布施按施主划分,可分为三类:…

生于老奶奶的双手 เกิดด้วยสองมือยาย

Read | Download 序言   “法身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所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修行寺院,担负起把佛教弘扬到全世界的任务,皆要归功于创办人老奶奶所奠定的基础。老奶奶以她高瞻远瞩的愿景与内在的佛法智慧,为寺院立下了培训人才与待人接物的最佳典范。 《生于老奶奶的双手》这本书是来自一位比丘的叙述。他在法身寺创寺初期,便有机会亲近老奶奶。在老奶奶病痛时,负责老奶奶之照顾及求医等事务,并遵照老奶奶的托付,接手管理厨房等工作,接待来拜见老奶奶请求协助之居士们。甚至在老奶奶年老后,不方便到处行走时,他也负责准备三轮车,让老奶奶能够坐着三轮车巡视寺院。因此,这位比丘是一位经常可以在老奶奶身边接受教导及学习自我训练的人,之后更协助各项佛教弘扬工作,得到丰硕的成果。 编辑群认为,在寺院创建初期发生过的诸项事物以及老奶奶调教人才的方式是很有价值的,后辈们能够从中学习到行善的益处而持续不断地修功德波罗蜜,故编辑此书敬呈给喜爱功德的各位。   法身寺编辑群 2008年1月19日   1)老奶奶全名是詹・孔诺雍大优婆夷,泰语原文是มหารัตนอุบาสิกาจันทร์ ขนนกยูง (Maharatana Upasika Cand Khun Nokyoon),为了阅读的顺畅性,以下全书皆简称为老奶奶或奶奶。又泰语的字母比罗马转写多,因此在此所列之罗马转写乃译者为了部分读者所需而增译,并非该人物或该地点唯一的转写方式,仅提供参考用。以下皆同。     封面的由来   大约1995年的年中,我得以拍摄老奶奶的双手。   当要拍照的时候,老奶奶跟我说:“您呀您!奶奶老了,这双手不漂亮啦!不过勤劳者的手就是这样子的。奶奶从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是一位农家子弟,勤奋地工作、勤奋地修功德、勤奋地修行打坐,直到在北榄寺遇到祖师,并且后来遇到法胜师父,创建法身寺作为修波罗蜜的处所。从以前一直到今日,奶奶这一辈子修功德凭的也就是这一双手。”   老奶奶边说边笑,心情很好的样子:“那您就拍起来纪念奶奶吧!”我回答奶奶说:“非常感谢奶奶,奶奶吃苦耐劳、勤奋工作,为了使子孙们有机会修功德。祝福奶奶健康长寿,功德庇护随后来跟奶奶修功德的子子孙孙们。”奶奶回报我以温馨的笑容,同时把双手伸出来给我拍照。于是,就有了这一张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