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志存高远的圣者 bodhisathas

Read | Download 前言珍贵美丽的钻石,是世上硬度最高的天然矿物。它是经地球数百千米深度的高压,以及在上千摄氏度高温条件的作用下,历经几十亿年而形成的一种单质晶体。 伟大的人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可与钻石相媲美,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历经漫长的岁月来培养身心,还要懂得善用智慧和忍耐,跨越常人难以逾越的诸多障碍,才能成为受人拥戴的伟人。 佛陀是卓越圆满的圣者,具足非凡的美德和无与伦比的才华,是世人真正的楷模。面对世人的种种难题,皆可做出全面详尽的解答。此外,佛陀不仅具备高尚的人格,还具足无量的慈悲心。 原先佛陀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只因在生活中遇到痛苦后,才领悟到人生皆是苦。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苦,只是没有意识到那是苦而已。其实生活处处皆有苦,例如:挨饿、排泄、冷热、病痛、担忧、伤心等等。总之,人身处于世间,终将有得有失,有进有退,有赞有损,有乐有苦。除此之外,内心也会被贪、嗔、痴等束缚。无人能拥有永恒的快乐,终究都得历经生、老、病、死之苦。 有的人虽然明白人生是苦,却不知道如何解决,依然照常过活,没有去寻找让生命变得更美好的方法。 有的人虽然明白人生是苦,也知道解决的方法,却没有信心精进修此方法,最后依然是原地踏步。 立志以离苦得乐为目标,度尽一切众生者,需经累世的种种磨难以修炼身心,方能成为众生之导师、领袖或善知识,而菩萨正是圆满具备这些条件的圣者。 菩萨在修波罗蜜的过程中,会竭尽全力以生命为赌注去完成。无论是修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还是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等,皆具足宁死不屈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也具备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精神,例如:在酒席、赌桌、游戏等中拼得你死我活。若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以各种形式相互伤害,最终虽取得了所谓的胜利,却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菩萨却与众不同,他只会将这种精神用在行善积德中,甘愿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幸福。 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读者不仅能深刻了解菩萨的高尚德行,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将之作为修行路上的一种助缘。菩萨修波罗蜜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我们减少修行道上的错误,尽快实现所树立的崇高目标。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通常,人类随无知而生,同时心怀疑惑与好奇,有许多无解的问题深藏心中。诸如: 我是谁? 为何生而为人? 生而为人有何目的? 为何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个世界是什么? 由谁创造出来? 这些问题一直等待着被解答,若有人能有理有据、正确清楚的做出解答,那么此人必定将被世人所赞叹。 在科学昌明的今日,我们得到了一些解答,而科学家们也因此倍受推崇与认可。 在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科学家可以乘坐太空飞船去往外太空,用相机将地球的外表拍摄回来,最终发现地球的形状与其他行星相似,都是近似椭圆的球体。 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地球是有情众生的居所,但尚未发现宇宙中的其他行星也住着有情众生。他们认为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从科学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所在的地球是唯一存在有情众生的行星,并以太阳为中心周而复始的公转。 有一门学问称为“佛学”,是佛陀对心的探索而产生的知识。世尊通过修心达至清净细腻,如实知见事物的真相后生起的预知智慧。至于心的工作原理,其实心原先是具备纯净透明的特性,只是被烦恼控制后产生了异常的状态,浑浊、变化不定、散乱。最终,使心的品质下降,没有力量。但是若收摄心念,使受、想、行、识静定在心的安住处——身体中央时,它就会重新获得最初的力量,就犹如用凸透镜来聚集阳光,将分散的阳光聚集为一个小光点,然后通过产生的热能来引燃物质。同样的道理,当心凝聚静定为一点,心念不散乱时,就会具足无穷的力量,完成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至上的真理 佛陀诞生世间时,身与心皆已得到圆满的锻炼,在历经累世的勤修功德后,诸波罗蜜也已成熟。世尊可以如实知见众生万物的真相,以及世界的生与灭,于是他决定将这些发现与世人分享。 这些知识是佛教的至上真理,其中有对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称为“三明”,分别包括: 1.宿命明:了知自己的过去世之智慧。 2.天眼明:了知众生的因缘生死果报之智慧。 3.漏尽明:了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有漏烦恼之智慧。   无量宇宙 三明之中的宿命明,让我们能清楚的认知这个世界的始末由来,也就是明了世界乃至众生万物的生与灭。 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发现了世界与宇宙的真相,即是不止一个宇宙,而是有无量个宇宙,称为“无量宇宙”,这符合数年前科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科考发现。但不可思议的是,佛陀在很早之前就准确地告知世人有无数个宇宙,它们经集合而组成宇宙组,称为“世界”。每一个“世界”可分成三大组: 1. 由千个宇宙组成的“小世界”或称为小千世界。 2. 由百万个宇宙组成的“中世界”或称为中千世界。 3. 由万亿个宇宙组成的“大世界”或称为大千世界。 由此可知,其实不是只有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还有无量宇宙的存在。而且,不仅是在千万宇宙或者万亿宇宙,生存着众生万物,在其他世界或宇宙中,也同样生存着众生万物。 宇宙的结构 宇宙的数目虽为无量,但其结构却一模一样。 1.欲界:依然攀缘欲望的有情所住之境界,包括:太阳、月亮、须弥山、四大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四大海洋、八大地狱和六层天界。 2.色界:色界梵天人所住之境界。 3.无色界:无色界梵天人所住之境界。   这三个结构合成一个宇宙,或称为三界。 1.欲界 须弥山是欲界的中心,若向四周水平方向扩展,会有七层山围绕须弥山。最外面那层山最低,由外向内次第增高,紧靠须弥山的那层山最高,每一层山皆有水相隔。七层山往外就是汪洋大海,海上分布着人间四大洲,分别位于须弥山的东、西、南、北四方,有太阳和月亮悬挂于海面与须弥山中间。至于处在须弥山周围的四大洲,分别如下: 1)东胜身洲:位于须弥山的东边,地表为银色,而银色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宛如半边的柠檬或半月。 2)西牛货洲:位于须弥山的西边,地表为水晶,透明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圆如满月。 3)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的北边,地表为黄金,金色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为四方形。…

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 ทาน รากฐานไปสู่การทำความดีทั้งหลาย

Read | Download 序言   布施是一切善行的基础,若在生命中遇到问题,行布施将有助于缓解问题,并为布施者带来功德果报。布施过程中,受施者非常重要,若受施者是三宝福田,布施者将获致无上的功德果报。若受施者知道布施者是历尽千辛才获得钱财来布施,那么受施者必将精进修行以作为回报,给予布施者信心及圆满的果报。 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布施密不可分。我们有时候是布施者,有时候是受施者,有时候我们既是布施者又是受施者。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行布施,心怀美好。让心常常沉浸于功德中,让生命具足圆满快乐,让自身的功德波罗蜜不断增长。 深知布施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诸善行的起点,能为生命带来无穷的利益与快乐,因此,将《三藏经》、《佛经释义》以及其他佛法书籍里与布施有关的知识整编成册,书名为《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 前言世间一切皆变化无常,若向美好的方面转变,则可看作是一种提升。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及生活中的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渴望生活幸福,充满关爱、温暖、稳定与安全,自利利他。 如何才能拥有美好的生命质量呢?美好的生命源于自身的善人素质及善行。我们应以快乐圆满之人为榜样,观察对方如何行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好。以及观察对方实践后会产生什么果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被人们所推崇,关于提升生命质量的至高典范是“佛陀的修波罗蜜之道”。迄今为止,此道不但得到历代贤者的认可,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时代。佛陀为菩萨时,曾累世转生为人(或动物),与常人一样经历了冷、热、苦、乐掺伴的人生。菩萨在积累无数世的点滴善行时,生命质量也在次第升华,并随着时间的流转,不断增长,直至功德波罗蜜圆满,使菩萨在最后身觉悟成佛。 若深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菩萨最初就是以行布施来提升生命质量的。因为,布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品行,也是人类善行的基础。 倘若没有行布施,例如:父母不养育儿女,夫妻彼此不分享,老师不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不相互谅解等,人类将无法和合共存。布施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实践的美德。也可以说,世界之所以能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布施所赋予的力量。 布施是善者与贤者传承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美德。施与越多,收获就越多,善意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生起,布施后必将得到相应的回报。佛陀曾经教诲:   “人要懂得分享,无论多少,都可以给予,贤者给予幸福,必将收获幸福。” 布施虽然是最简单的善行,却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善果。如果常行布施,就会发现布施的价值,并越来越喜欢行布施,生命会更加幸福与美好,生命的质量也将获得真正的提升。 《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这本书,旨在让读者了解布施的价值,重视其作用,引导每个人都成为乐善好施者,让布施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收获幸福与成功,提升生命的质量。 布施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布施”意为“施舍”,即奉献自己的物品,或贡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利益他人。如此施舍必将收获圆满的福报。布施者应战胜自己,消除心中的吝啬,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施与,只渴望借此行累积功德与快乐。 根据所施内容,布施包括: 物质施:指以实物行布施。例如:膳食、衣服、药品、车辆、鲜花、座位、床铺、房子和灯烛,等等。 意愿施:指以真诚之意行布施,包括施前、施中和施后。 无畏布施:指放弃彼此的侵扰与损害,或给予安全感和谅解(布施宽容)。此施源于持戒,例如:当我们受持第一条不杀生戒,就相当于施与动物安全感。 另外,在一些常见的施舍行为中,施者期望自己能获得回报,例如:养狗是希望它为自己看家;饲养奶牛是希望获得牛奶;犯法后贿赂相关人员,是希望得到宽恕,等等。这类性质的施舍,不属于佛教的布施范畴。 人们虽然常说:“修功德,行布施。”但只有少数人明白功德的真正意义。功德是能提升心灵品质的行为意识,能让人心舒服、祥和、清净、明亮与快乐。其反义词为罪恶,是能降低心灵品质的行为意识,能让人心难受、焦虑、忧愁与痛苦。 修功德即行善,指提升心灵品质的行为。包括行布施等等。 十种修功德的方法(十福业事) 1.布施:以施舍获取功德。 2.持戒:以持戒获取功德。 3.禅修:以打坐获取功德。 4.恭敬:以谦卑的行为获取功德。 5.服务:以援助和行正业获取功德。 6.回向功德:以同他人分享功德获取功德。 7.随喜功德:以随喜他人善行获取功德。 8.听闻佛法:以听闻正法获取功德。 9.讲说佛法:以讲经说法获取功德。 10.正直己见:以正确如实的正见获取功德。 以上十项可归为施类、戒类、修类 “三福业事”。 施类:布施、回向功德、随喜功德。 戒类:持律、恭敬、服务。 修类:打坐、听闻佛法、讲说佛法、正直己见。 布施是“十福业事”之一,亦称为“修功德”。功德就是行善,而布施为善行之一。多数时候,人们因为交替使用而形成一种习惯。供养比丘时,因为供养者心怀净信,渴望获得功德福报,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所以我们常将其说成修功德。向贫穷或地位低的人施舍东西时,因为布施者旨在救济与资助贫穷者,所以我们常将其说成施舍。 布施的宗旨按性质实践布施,可分为四项: 1.为消除烦恼作施舍,指为消除内心的污垢而作舍离,不会在意受施的对象。这种布施获得的功德最多,如果施者与受施者的内心皆清净,必将获得无量的功德果报。 2.为回报恩情作施舍,称为“报恩施”,指报答及供奉德高望重或援助过自己的人。布施者可能不会意念功德,只是为了回馈对方的恩情而行布施。例如:给父母、老师或他人赠送礼物。若我们行布施时不仅心怀感恩,同时还意念功德,必将获得无量的功德果报。 3.为资助作施舍,称为“布施摄”,指帮助与自己有关的人,借此增进彼此的感情。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责所在,都是为了让受施者获益。 4.为救助作施舍,称为“救济施”,指以慈悲怜悯的心救助贫穷的人。看见他人有困难时,无论对方是谁,是否与自己有关,都会起意提供援助。 布施的种类按照所施内容划分,布施分为两类: 1.财布施:布施财物,即施舍各种实物。 2.法布施:布施佛法,即布施知识与善意。 财布施 财布施即以实物行布施,例如:四事、饭、水、布料、车辆、鲜花、香物、床铺、房子与灯烛,等等。 财布施按施主划分,可分为三类:…

生于老奶奶的双手 เกิดด้วยสองมือยาย

Read | Download 序言   “法身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所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修行寺院,担负起把佛教弘扬到全世界的任务,皆要归功于创办人老奶奶所奠定的基础。老奶奶以她高瞻远瞩的愿景与内在的佛法智慧,为寺院立下了培训人才与待人接物的最佳典范。 《生于老奶奶的双手》这本书是来自一位比丘的叙述。他在法身寺创寺初期,便有机会亲近老奶奶。在老奶奶病痛时,负责老奶奶之照顾及求医等事务,并遵照老奶奶的托付,接手管理厨房等工作,接待来拜见老奶奶请求协助之居士们。甚至在老奶奶年老后,不方便到处行走时,他也负责准备三轮车,让老奶奶能够坐着三轮车巡视寺院。因此,这位比丘是一位经常可以在老奶奶身边接受教导及学习自我训练的人,之后更协助各项佛教弘扬工作,得到丰硕的成果。 编辑群认为,在寺院创建初期发生过的诸项事物以及老奶奶调教人才的方式是很有价值的,后辈们能够从中学习到行善的益处而持续不断地修功德波罗蜜,故编辑此书敬呈给喜爱功德的各位。   法身寺编辑群 2008年1月19日   1)老奶奶全名是詹・孔诺雍大优婆夷,泰语原文是มหารัตนอุบาสิกาจันทร์ ขนนกยูง (Maharatana Upasika Cand Khun Nokyoon),为了阅读的顺畅性,以下全书皆简称为老奶奶或奶奶。又泰语的字母比罗马转写多,因此在此所列之罗马转写乃译者为了部分读者所需而增译,并非该人物或该地点唯一的转写方式,仅提供参考用。以下皆同。     封面的由来   大约1995年的年中,我得以拍摄老奶奶的双手。   当要拍照的时候,老奶奶跟我说:“您呀您!奶奶老了,这双手不漂亮啦!不过勤劳者的手就是这样子的。奶奶从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是一位农家子弟,勤奋地工作、勤奋地修功德、勤奋地修行打坐,直到在北榄寺遇到祖师,并且后来遇到法胜师父,创建法身寺作为修波罗蜜的处所。从以前一直到今日,奶奶这一辈子修功德凭的也就是这一双手。”   老奶奶边说边笑,心情很好的样子:“那您就拍起来纪念奶奶吧!”我回答奶奶说:“非常感谢奶奶,奶奶吃苦耐劳、勤奋工作,为了使子孙们有机会修功德。祝福奶奶健康长寿,功德庇护随后来跟奶奶修功德的子子孙孙们。”奶奶回报我以温馨的笑容,同时把双手伸出来给我拍照。于是,就有了这一张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