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Birth story of the Buddha

Read | Download JATAKA TALESThe Jataka Tales are narratives about the previous lives of the Buddha before he was born for the last time as the Enlightened One. There are more than five hundred stories of the Buddha’s previous lifetimes, of which the final ten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se are called Dasajati…

当不知道要看哪一本书 เมื่อไม่รู้จะอ่านอะไร

Read | Download 序言:     「当不知道要看哪一本书」 内容收集了不大老师所教导的修行方法 师父以爱与关怀来教导弟子 只希望弟子能够证入内在三宝 所以他用:简短、容易、但强而有力的话语,来传递证入佛法的要领 于是,作者团征求了不大老师的许可 收集、编辑了这些宝贵的话语 为了成就一份:可以增加心灵力量的礼物 以呈献给……具有功德的尊者 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法胜师父的生日以及保护世界日 92年4月22日 ( 佛历2546年4月22日 ) 学术局,发展工作人员学会         我的宗旨     是要每位弟子证入法身 所以要与我合作 随时努力舒舒服服地忆念、观想 在身体的中心点 虽然不是禅修的时间…..我们也要摄心 使心念凝聚在身体的中心点 直到熟悉、专注在那个部位(身体中心点) 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 心念就可以很迅速地集中 不用花太多时间去调整心念 因为我们的心念已经调整好了   1. 沙门生活 最好的生活 我敢肯定…. 出家人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 也是世人最适合的生活 因为,那是没有担忧的生活 如此,才有时间去探究一切我们所未知,却存在于心灵深处的智慧与快乐 就算拥有财产、官衔和赞扬,也比不上这种快乐 90年10月7日 ( 佛历2544年10月7日 )    …

知量—佛教稳固的基础 ความรู้ประมาณ

Read | Download 序言知量是指在日常生活“四事”消费中有分寸:所需的吃穿住行都正确、适度和适量。既不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也不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更不会给未来带来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污染问题。 于“四事”知量之人,必然是能控制好己心之人。因其保持正念,不让心受烦恼的制约,知道如何正确地寻找“四事”,以适合自己的日常所需。这样的人不会放任自己的欲望,铺张浪费和追求奢侈。由此,他有充足的财富过生活,有教育基金、有紧急储备金,生命安稳,不会欠下债务。同时还有剩余的财富用于慈善,甚至有时间学习佛法和打坐修行,让自己有机会证入内在的佛法,即生命中的最高目标——证入究竟涅槃。 一般世俗之人缺少知量方面的训练,很容易受到三欲 (色欲、贪欲、解脱欲)的诱惑,也很难控制自己的心不受贪嗔痴的影响。这正是不良道德产生的根源,而且会令人持续造就恶业,一生遭遇无数苦难,也无法生起智慧寻找自我解脱之路。 佛陀通过自身精进修习八正道而觉悟,证得四圣谛,得知诸苦之因,并悟出彻底灭除人类之苦的方法。 为了利益大众,普度一切众生远离诸苦,佛陀慈悲地向大众宣说觉悟之法,并公开了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即证悟佛法以灭除人类诸苦的方法,其实就在我们的体内。佛陀的言教有些人能领悟,有些人却无法领悟,那些能领悟的人,跟随佛陀的教诲证悟佛法。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每个人过去累世累积的控制心、锻炼心远离一切烦恼的方法不一样。 佛陀发现此问题后,便改用以知量使用日常“四事”来锻炼佛教四众。首先,从简单地控制心开始,通过让大众了解使用“四事”的真正目的,认识如何知量使用“四事”,锻炼培养正念,让意识不被烦恼束缚。然后,通过持之以恒地锻炼,成功发展自身的习性,让自己不再受到烦恼的束缚。由此,当有缘聆听佛陀教诲时,心就会静定于身体中央,弃除五盖而证得内在的“初道光球”。 依据佛陀的教诲,在证入初道光球后,禅修的人会对自身更有信心,认识到佛法的真实存在,更加精进地修行,行住坐卧中都能不间断地精进禅修,不让心远离身体中心点,如此就有机会次第证入更高境界的佛法。他们会更加坚定禅修与行善的信念,使自己的生命更光明,遵循世尊的教诲,证得圣法。 因此,通过知量使用“四事”锻炼自己的心,让心静定于体内,并以正确的方法修习八正道,将能次第证悟佛陀所证悟之法,领悟佛陀的教义。 训练知量使用“四事”成为了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省思身与口的必修课。例如,比丘的227戒,沙弥的10戒,优婆塞与优婆夷的8戒,以及居士的5戒。每个人训练正念的程度虽有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希望能控制好身与口,让心安住于体内,达到清净和安乐的状态。当受过训练的心与戒亲近时,修习禅定时,心会很快地静定下来,更容易证入内在三宝。 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中,训练知量使用“四事”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培养各种美好品行的开始,也是遵循佛陀教义锻炼自我的第一步,更是脱离生死轮回的起始点,直至实现最高的目标——证入究竟涅槃。 在法身寺副住持施命师父71岁诞辰之际,众弟子收集了施命师父曾给比丘、沙弥、优婆塞、优婆夷和信众等开示的佛法知识,以“知量”为主题归纳成册。纵观施命师父20多年的佛法开示,每次师父开示的内容都是非常值得世人学习的道德与法要。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锻炼自我,培养才德兼备的国家栋梁,既造福社会,又护持佛教,令佛教永久长存。因施命师父的慈悲,最终将此书命名为 “知量:佛教稳固的基础”。 编委会深切希望此书能利益每一个人,愿施命师父的慈悲教诲让每个弟子都能有坚定的信心,训练自己成为世人的好榜样,成为善知识,将佛陀的教义弘扬四方,让法光照亮每个人的心灵。 最后,愿三宝的威德力,众导师与施命师父的功德波罗蜜,庇佑每个人,幸福常在,敏捷智慧,获证法眼,灭尽烦恼,直至法的究竟。 学士部编辑委员会 2011年12月21日 引言“国家的安稳在于:将人民培养成善良与有才能的人,共同发展繁荣的国家。佛教的安稳在于:将佛教徒培养成善良与有才能的人,共同传承与护持佛教。” 身为佛教徒,我们肩负续佛慧命的使命。为了能正确付诸行动,我们必须清楚佛陀最原始的教诲,了解佛陀时代的佛教徒如何护持佛教,令佛教长存至今。而且,我们应借鉴当时的方式,护持佛教,使佛教能如佛陀时代那般稳固,并继续长存于世间千万年。 奠定佛教的基础佛教的基础奠定于佛陀时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始于佛陀向魔罗宣说入涅槃的条件的当天,在《大般涅槃经》中有详细记载,大致内容如下: 佛陀时代初期,在佛陀觉悟后的第五周,佛陀端坐于阿阇波罗榕树下,享受解脱之乐之时,无数次阻碍佛陀觉悟的魔王突然现身于佛前,威逼恐吓佛陀速入涅槃。 面对恐吓,佛陀丝毫不胆战心惊,即刻回绝。之后,佛陀以法眼观身寿龄,了解自己虽然已断尽烦恼,但肉身依然无法脱离三法印,总有一天会腐烂瓦解,能让自己历尽千辛万苦的觉悟不白费的唯一方法,就是将伟大的佛法传授给大众,尽可能地将佛教弘扬四方,让人与天人得以证悟自己所觉悟的法,并将佛教传承至千万年。因此,佛陀向魔罗宣说了弘扬佛教的三项条件,告知在圆满这几个条件后,佛陀才会入涅槃。这三项条件奠定了佛教长存于世间的基础。 奠定佛教基础的三项条件,如下: 1.只要佛教四众还不能证悟佛陀所觉悟的法,佛陀就不入涅槃。 2.只要佛教四众还不能教导他人证悟佛陀所觉悟的法,佛陀就不入涅槃。 3.只要佛教四众还不能如佛陀平息外道抨击佛教的话语或言词那般,宣说降伏外道言论的佛法,佛陀就不入涅槃。 佛陀宣说这些条件,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为佛教奠定稳固的基础,如果佛教四众能圆满实现三项条件,便可确保佛陀的教法在佛陀入涅槃后不会消失,而佛陀历经艰辛的觉悟也不会白费。因为人与天人都会以此为目标精进实践,共同将佛教弘扬至四方,使佛教一直稳固和繁荣,让每一个众生都获得无量的利益。 佛陀提出的条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奠定佛教稳固基础的过程中,佛陀所拥有的时间并不多。世尊觉悟时已经三十五岁,入涅槃时八十岁,世尊在世间弘法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年。用奠定佛教基础的四十五年时间,与世尊修波罗蜜的二十阿僧祗又十万大劫的时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世尊短暂的四十五年教化,让后代弟子认知到,入涅槃前世尊一直致力于度众生脱离轮回。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众生脱离轮回,一切法务都要与有限的时间竞争,并以生命为赌注去实践。如此佛教的基础才能稳固统一,不会在世尊入涅槃后灭亡。但奠定佛教稳固基础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诸多阻碍。 奠定佛教基础的 主要障碍在奠定佛教基础期间,佛陀遭遇了无数阻碍。世尊弘法教化生涯中伴随的阻碍,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日常生活中苦的问题 第二类:五类魔的问题 第三类:魔王的问题 1. 日常生活中苦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苦的问题有四类:身体之苦、共处之苦、谋生之苦、受烦恼压迫之苦。 这四种苦像铁链一样紧密相连。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被烦恼包裹,使心不纯净,也导致了体内的元素不纯净。身体内细胞平均每分钟的出生与死亡率约为三亿个,因此身体需要定时摄取四元素。例如,饮食就是为了摄取四元素,在身体变衰弱前,让新生细胞代替死亡细胞。 这些属于身体之苦,给身体补充四元素不仅限于饮食,还包括使用“四事”,即:衣被、食物、卧具、医药。 基于对“四事”的需求,我们不得不想办法谋生,获得财富后换取必要的“四事”。这个世界有充足的“四事”提供给全部的人类,但因为人类的心不纯净,欲望驱使人们想尽可能多的占有“四事”,并为此相互竞争与夺取。谁的手段高,“四事”就属于谁;谁的权力大,谁就会获得想得到的“四事”。 人类在争夺“四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争吵与伤害的行为,甚至会发展成国家之间乃至世界之间的战争(历史中这些都发生过)。因此,共处之苦,谋生之苦,受烦恼压迫之苦,以及身体之苦,都归类为日常生活中的苦。日常生活中的苦会让我们不断地流转于生死轮回的监牢中。 由于人们每天从早到晚都沉浸在日常生活的苦里,无缘生起智慧,追寻真理,了解我们为什么出生?生命的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苦?以及如何才能不再历经无尽的生死轮回? 2. 五类魔的问题:让人类生起日常生活的苦 五类魔分别为:烦恼魔、蕴魔、业魔、天魔和死魔。正是这五类魔使人类遭遇无尽的日常生活之苦,从而让心不纯净,身体疲乏,为寻找“四事”不断造恶,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性。这正是人类历经轮回转世的原因之一。人类就犹如一直被囚困在监牢中一样。 第一类:烦恼魔(Kilesa-māra)。此类魔指烦恼,是一种肮脏的元素,通过强迫、勉强与控制,让心产生焦躁。同时它也是想恶、说恶与造恶的起因,烦恼让各种问题随之产生。例如,因严重的忧郁症而想自杀;贪婪想变富有而去抢劫银行;迷恋赌博欠下巨债,于是贩毒集资来偿还债务等等。这些邪恶的行为,都是因为心被烦恼压迫与控制而导致,因此生活中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痛苦。 第二类:蕴魔(Khandha-māra)。此类魔指身体。我们的身体其实是疾病的巢穴。如果身体衰弱,各种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并伤害身体,最后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身体之苦是日常之苦中最痛苦的一种,因此,佛陀教诲:“身为苦本。” 第三类:业魔(Abhisaṅkhāra-māra)。此类魔指不善业或罪恶,就是我们前世造恶的果报,具有毁坏的本质,成为行善积德的阻碍,这是人从出生到死亡遭受痛苦及贫穷的根源。只要恶业没有消完,果报就会一直跟随我们到来世,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遭受痛苦。例如,生来贫穷、天生残疾、生为弱智等等。 第四类:天魔(Devaputta-māra)。此类魔指愚者,就是被烦恼控制心的人,他们一直想恶、说恶与行恶,最后成为对社会有危害的人。例如,抢劫、杀人、强奸、欺诈、吸毒的人等等。这正是给自身及他人造成共处之苦、谋生之苦的根源。 第五类:死魔(Maccu-māra)。此类魔指死亡。往生后人们便失去了在今世为自己、家人及社会造福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为来世累积功德波罗蜜的机会。有时还会将问题遗留给在世的人,令其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这五类魔魔军,跟随每个人并阻碍人们行善积德,阻挡证入涅槃的路。使人们一直专注于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无缘生出智慧,探寻解脱生死轮回之道。因此,人类就像囚犯,被囚禁在无尽轮回的监牢中。五类魔是奠定佛教基础的主要障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