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善美的基础 ศีล เป็นที่ตั้งแห่งความดีงาม

Read | Download 前言   通常情况下,“戒”与“持”合为一词,看似高不可攀,因为持戒者需时时警惕自己的言行。以致有人认为,布施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布施后内心当下会生起法喜之感。   若担心持戒很难而放弃,就太可惜了。生命将会因此远离美好,无缘体会持戒的力量,也无法领悟持戒的功德利益。更为重要的是,非持戒者将身处险境,因为戒如同一座围墙,会使生命远离邪恶。若没有这个围墙,生命将难以实现幸福安宁。尽管这座戒墙,无法让我们随心所欲,但至少可以自由的众善奉行,安全无恙的度过一生。   若有人能全心全意持戒,他必将成为乐于持戒与住于戒者。同时鼓励身边的人一起持戒,为创建美好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大家了解戒的高尚,笔者决定精进研习《三藏经》中有关戒和戒之利益的部分,同时整理编辑成册,其中既有围绕大主题的陈述,也有精彩绝伦的举例论证。与小主题有关的内容,则归类在附录中,方便提供给有兴趣深入了解的人阅读。   借这本《戒——善美的基础》所生之功德力量,庇佑一切众生乐于持戒,互敬互爱,快乐安稳的安住于善行中。 1 引言人人皆向往美好的人生,因为既幸福美满,又自利利他。而善行的生起,将始于身、口、意的清净,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或困扰。   因此,美好的生命源自于持戒。   据《巴利经藏.小部——长老偈》记载:   戒是第一住,亦为诸善母, 法中最第一,因此守净戒。   古往今来,智者皆认同,并受持戒行。   如今,要想一边行善积德,一边谋生过活,就得时刻忆念持戒。持戒是美好人生的基础,不让生命迈向罪恶的深渊,持戒胜过一切安保措施。   若身与口方面持戒清净,心会愈趋向安稳、明亮,易入定,成为法在体内的安住之处。使我们的一生,只遇见美好的人与事,也会更加舒适方便的行善积德。   持戒者会成为众人发自内心,真诚爱戴与尊敬之人,他在具足身心安乐的同时,也会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安宁。因此,持戒是善美的基础。       沉香与檀香不及具戒者之香, 那是可以弥漫至天界的香气。     2 戒的定义“戒”源自于既美妙又深刻的词汇,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戒”衍生自“顶端”,蕴含“头”或“首”之义。被公认为众人之首者,不是指其在财富、权利或能力位于众人之上,而是因其持戒清净所故。智者认为持戒者,乃最为高尚卓绝之人。   “戒”衍生自“戒行”,蕴含“正常”之义。我们若既珍爱自己的生命,也重视他人的生命。有此感受,即会乐于持戒,因为不希望彼此受侵扰。因此,持戒会让人趋向于正常。   “戒”衍生自“寒冷”,蕴含“清凉”之义。持戒者会身心清凉,犹如人沐浴后,坐在大树下乘凉歇息。这种清凉安宁的状态,不仅会让亲近者感觉安全,心境也会随着神清气爽。   “戒”衍生自“安泰”,蕴含“舒畅”之义。持戒者实为清净者,每当忆念自身行为,毫无罪恶感。也没有任何事情让心生忧愁,具舒畅安泰的生命,远离一切危难。   因此,戒是培育人,使其成为众人之首,趋向于完美、正常、清净,以及生命安泰之品德。   这就是“戒”的来源与定义。   对于戒在《无碍解道》中的定义,舍利弗尊者解释道:“戒”意为“动机”,指有意远离三身恶行(杀生、偷盗与邪淫)与四语恶行(妄语、两舌、恶口与绮语)。  …

菩萨—志存高远的圣者 bodhisathas

Read | Download 前言珍贵美丽的钻石,是世上硬度最高的天然矿物。它是经地球数百千米深度的高压,以及在上千摄氏度高温条件的作用下,历经几十亿年而形成的一种单质晶体。 伟大的人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可与钻石相媲美,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历经漫长的岁月来培养身心,还要懂得善用智慧和忍耐,跨越常人难以逾越的诸多障碍,才能成为受人拥戴的伟人。 佛陀是卓越圆满的圣者,具足非凡的美德和无与伦比的才华,是世人真正的楷模。面对世人的种种难题,皆可做出全面详尽的解答。此外,佛陀不仅具备高尚的人格,还具足无量的慈悲心。 原先佛陀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只因在生活中遇到痛苦后,才领悟到人生皆是苦。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苦,只是没有意识到那是苦而已。其实生活处处皆有苦,例如:挨饿、排泄、冷热、病痛、担忧、伤心等等。总之,人身处于世间,终将有得有失,有进有退,有赞有损,有乐有苦。除此之外,内心也会被贪、嗔、痴等束缚。无人能拥有永恒的快乐,终究都得历经生、老、病、死之苦。 有的人虽然明白人生是苦,却不知道如何解决,依然照常过活,没有去寻找让生命变得更美好的方法。 有的人虽然明白人生是苦,也知道解决的方法,却没有信心精进修此方法,最后依然是原地踏步。 立志以离苦得乐为目标,度尽一切众生者,需经累世的种种磨难以修炼身心,方能成为众生之导师、领袖或善知识,而菩萨正是圆满具备这些条件的圣者。 菩萨在修波罗蜜的过程中,会竭尽全力以生命为赌注去完成。无论是修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还是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等,皆具足宁死不屈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也具备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精神,例如:在酒席、赌桌、游戏等中拼得你死我活。若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以各种形式相互伤害,最终虽取得了所谓的胜利,却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菩萨却与众不同,他只会将这种精神用在行善积德中,甘愿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幸福。 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读者不仅能深刻了解菩萨的高尚德行,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将之作为修行路上的一种助缘。菩萨修波罗蜜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我们减少修行道上的错误,尽快实现所树立的崇高目标。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通常,人类随无知而生,同时心怀疑惑与好奇,有许多无解的问题深藏心中。诸如: 我是谁? 为何生而为人? 生而为人有何目的? 为何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个世界是什么? 由谁创造出来? 这些问题一直等待着被解答,若有人能有理有据、正确清楚的做出解答,那么此人必定将被世人所赞叹。 在科学昌明的今日,我们得到了一些解答,而科学家们也因此倍受推崇与认可。 在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科学家可以乘坐太空飞船去往外太空,用相机将地球的外表拍摄回来,最终发现地球的形状与其他行星相似,都是近似椭圆的球体。 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地球是有情众生的居所,但尚未发现宇宙中的其他行星也住着有情众生。他们认为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从科学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所在的地球是唯一存在有情众生的行星,并以太阳为中心周而复始的公转。 有一门学问称为“佛学”,是佛陀对心的探索而产生的知识。世尊通过修心达至清净细腻,如实知见事物的真相后生起的预知智慧。至于心的工作原理,其实心原先是具备纯净透明的特性,只是被烦恼控制后产生了异常的状态,浑浊、变化不定、散乱。最终,使心的品质下降,没有力量。但是若收摄心念,使受、想、行、识静定在心的安住处——身体中央时,它就会重新获得最初的力量,就犹如用凸透镜来聚集阳光,将分散的阳光聚集为一个小光点,然后通过产生的热能来引燃物质。同样的道理,当心凝聚静定为一点,心念不散乱时,就会具足无穷的力量,完成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至上的真理 佛陀诞生世间时,身与心皆已得到圆满的锻炼,在历经累世的勤修功德后,诸波罗蜜也已成熟。世尊可以如实知见众生万物的真相,以及世界的生与灭,于是他决定将这些发现与世人分享。 这些知识是佛教的至上真理,其中有对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称为“三明”,分别包括: 1.宿命明:了知自己的过去世之智慧。 2.天眼明:了知众生的因缘生死果报之智慧。 3.漏尽明:了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有漏烦恼之智慧。   无量宇宙 三明之中的宿命明,让我们能清楚的认知这个世界的始末由来,也就是明了世界乃至众生万物的生与灭。 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发现了世界与宇宙的真相,即是不止一个宇宙,而是有无量个宇宙,称为“无量宇宙”,这符合数年前科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科考发现。但不可思议的是,佛陀在很早之前就准确地告知世人有无数个宇宙,它们经集合而组成宇宙组,称为“世界”。每一个“世界”可分成三大组: 1. 由千个宇宙组成的“小世界”或称为小千世界。 2. 由百万个宇宙组成的“中世界”或称为中千世界。 3. 由万亿个宇宙组成的“大世界”或称为大千世界。 由此可知,其实不是只有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还有无量宇宙的存在。而且,不仅是在千万宇宙或者万亿宇宙,生存着众生万物,在其他世界或宇宙中,也同样生存着众生万物。 宇宙的结构 宇宙的数目虽为无量,但其结构却一模一样。 1.欲界:依然攀缘欲望的有情所住之境界,包括:太阳、月亮、须弥山、四大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四大海洋、八大地狱和六层天界。 2.色界:色界梵天人所住之境界。 3.无色界:无色界梵天人所住之境界。   这三个结构合成一个宇宙,或称为三界。 1.欲界 须弥山是欲界的中心,若向四周水平方向扩展,会有七层山围绕须弥山。最外面那层山最低,由外向内次第增高,紧靠须弥山的那层山最高,每一层山皆有水相隔。七层山往外就是汪洋大海,海上分布着人间四大洲,分别位于须弥山的东、西、南、北四方,有太阳和月亮悬挂于海面与须弥山中间。至于处在须弥山周围的四大洲,分别如下: 1)东胜身洲:位于须弥山的东边,地表为银色,而银色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宛如半边的柠檬或半月。 2)西牛货洲:位于须弥山的西边,地表为水晶,透明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圆如满月。 3)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的北边,地表为黄金,金色的光经反射照耀整个洲。居住在那里的人,脸型为四方形。…

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 ทาน รากฐานไปสู่การทำความดีทั้งหลาย

Read | Download 序言   布施是一切善行的基础,若在生命中遇到问题,行布施将有助于缓解问题,并为布施者带来功德果报。布施过程中,受施者非常重要,若受施者是三宝福田,布施者将获致无上的功德果报。若受施者知道布施者是历尽千辛才获得钱财来布施,那么受施者必将精进修行以作为回报,给予布施者信心及圆满的果报。 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布施密不可分。我们有时候是布施者,有时候是受施者,有时候我们既是布施者又是受施者。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行布施,心怀美好。让心常常沉浸于功德中,让生命具足圆满快乐,让自身的功德波罗蜜不断增长。 深知布施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诸善行的起点,能为生命带来无穷的利益与快乐,因此,将《三藏经》、《佛经释义》以及其他佛法书籍里与布施有关的知识整编成册,书名为《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 前言世间一切皆变化无常,若向美好的方面转变,则可看作是一种提升。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及生活中的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渴望生活幸福,充满关爱、温暖、稳定与安全,自利利他。 如何才能拥有美好的生命质量呢?美好的生命源于自身的善人素质及善行。我们应以快乐圆满之人为榜样,观察对方如何行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好。以及观察对方实践后会产生什么果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被人们所推崇,关于提升生命质量的至高典范是“佛陀的修波罗蜜之道”。迄今为止,此道不但得到历代贤者的认可,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时代。佛陀为菩萨时,曾累世转生为人(或动物),与常人一样经历了冷、热、苦、乐掺伴的人生。菩萨在积累无数世的点滴善行时,生命质量也在次第升华,并随着时间的流转,不断增长,直至功德波罗蜜圆满,使菩萨在最后身觉悟成佛。 若深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菩萨最初就是以行布施来提升生命质量的。因为,布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品行,也是人类善行的基础。 倘若没有行布施,例如:父母不养育儿女,夫妻彼此不分享,老师不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不相互谅解等,人类将无法和合共存。布施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实践的美德。也可以说,世界之所以能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布施所赋予的力量。 布施是善者与贤者传承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美德。施与越多,收获就越多,善意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生起,布施后必将得到相应的回报。佛陀曾经教诲:   “人要懂得分享,无论多少,都可以给予,贤者给予幸福,必将收获幸福。” 布施虽然是最简单的善行,却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善果。如果常行布施,就会发现布施的价值,并越来越喜欢行布施,生命会更加幸福与美好,生命的质量也将获得真正的提升。 《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这本书,旨在让读者了解布施的价值,重视其作用,引导每个人都成为乐善好施者,让布施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收获幸福与成功,提升生命的质量。 布施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布施”意为“施舍”,即奉献自己的物品,或贡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利益他人。如此施舍必将收获圆满的福报。布施者应战胜自己,消除心中的吝啬,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施与,只渴望借此行累积功德与快乐。 根据所施内容,布施包括: 物质施:指以实物行布施。例如:膳食、衣服、药品、车辆、鲜花、座位、床铺、房子和灯烛,等等。 意愿施:指以真诚之意行布施,包括施前、施中和施后。 无畏布施:指放弃彼此的侵扰与损害,或给予安全感和谅解(布施宽容)。此施源于持戒,例如:当我们受持第一条不杀生戒,就相当于施与动物安全感。 另外,在一些常见的施舍行为中,施者期望自己能获得回报,例如:养狗是希望它为自己看家;饲养奶牛是希望获得牛奶;犯法后贿赂相关人员,是希望得到宽恕,等等。这类性质的施舍,不属于佛教的布施范畴。 人们虽然常说:“修功德,行布施。”但只有少数人明白功德的真正意义。功德是能提升心灵品质的行为意识,能让人心舒服、祥和、清净、明亮与快乐。其反义词为罪恶,是能降低心灵品质的行为意识,能让人心难受、焦虑、忧愁与痛苦。 修功德即行善,指提升心灵品质的行为。包括行布施等等。 十种修功德的方法(十福业事) 1.布施:以施舍获取功德。 2.持戒:以持戒获取功德。 3.禅修:以打坐获取功德。 4.恭敬:以谦卑的行为获取功德。 5.服务:以援助和行正业获取功德。 6.回向功德:以同他人分享功德获取功德。 7.随喜功德:以随喜他人善行获取功德。 8.听闻佛法:以听闻正法获取功德。 9.讲说佛法:以讲经说法获取功德。 10.正直己见:以正确如实的正见获取功德。 以上十项可归为施类、戒类、修类 “三福业事”。 施类:布施、回向功德、随喜功德。 戒类:持律、恭敬、服务。 修类:打坐、听闻佛法、讲说佛法、正直己见。 布施是“十福业事”之一,亦称为“修功德”。功德就是行善,而布施为善行之一。多数时候,人们因为交替使用而形成一种习惯。供养比丘时,因为供养者心怀净信,渴望获得功德福报,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所以我们常将其说成修功德。向贫穷或地位低的人施舍东西时,因为布施者旨在救济与资助贫穷者,所以我们常将其说成施舍。 布施的宗旨按性质实践布施,可分为四项: 1.为消除烦恼作施舍,指为消除内心的污垢而作舍离,不会在意受施的对象。这种布施获得的功德最多,如果施者与受施者的内心皆清净,必将获得无量的功德果报。 2.为回报恩情作施舍,称为“报恩施”,指报答及供奉德高望重或援助过自己的人。布施者可能不会意念功德,只是为了回馈对方的恩情而行布施。例如:给父母、老师或他人赠送礼物。若我们行布施时不仅心怀感恩,同时还意念功德,必将获得无量的功德果报。 3.为资助作施舍,称为“布施摄”,指帮助与自己有关的人,借此增进彼此的感情。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责所在,都是为了让受施者获益。 4.为救助作施舍,称为“救济施”,指以慈悲怜悯的心救助贫穷的人。看见他人有困难时,无论对方是谁,是否与自己有关,都会起意提供援助。 布施的种类按照所施内容划分,布施分为两类: 1.财布施:布施财物,即施舍各种实物。 2.法布施:布施佛法,即布施知识与善意。 财布施 财布施即以实物行布施,例如:四事、饭、水、布料、车辆、鲜花、香物、床铺、房子与灯烛,等等。 财布施按施主划分,可分为三类:…

生于老奶奶的双手 เกิดด้วยสองมือยาย

Read | Download 序言   “法身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所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修行寺院,担负起把佛教弘扬到全世界的任务,皆要归功于创办人老奶奶所奠定的基础。老奶奶以她高瞻远瞩的愿景与内在的佛法智慧,为寺院立下了培训人才与待人接物的最佳典范。 《生于老奶奶的双手》这本书是来自一位比丘的叙述。他在法身寺创寺初期,便有机会亲近老奶奶。在老奶奶病痛时,负责老奶奶之照顾及求医等事务,并遵照老奶奶的托付,接手管理厨房等工作,接待来拜见老奶奶请求协助之居士们。甚至在老奶奶年老后,不方便到处行走时,他也负责准备三轮车,让老奶奶能够坐着三轮车巡视寺院。因此,这位比丘是一位经常可以在老奶奶身边接受教导及学习自我训练的人,之后更协助各项佛教弘扬工作,得到丰硕的成果。 编辑群认为,在寺院创建初期发生过的诸项事物以及老奶奶调教人才的方式是很有价值的,后辈们能够从中学习到行善的益处而持续不断地修功德波罗蜜,故编辑此书敬呈给喜爱功德的各位。   法身寺编辑群 2008年1月19日   1)老奶奶全名是詹・孔诺雍大优婆夷,泰语原文是มหารัตนอุบาสิกาจันทร์ ขนนกยูง (Maharatana Upasika Cand Khun Nokyoon),为了阅读的顺畅性,以下全书皆简称为老奶奶或奶奶。又泰语的字母比罗马转写多,因此在此所列之罗马转写乃译者为了部分读者所需而增译,并非该人物或该地点唯一的转写方式,仅提供参考用。以下皆同。     封面的由来   大约1995年的年中,我得以拍摄老奶奶的双手。   当要拍照的时候,老奶奶跟我说:“您呀您!奶奶老了,这双手不漂亮啦!不过勤劳者的手就是这样子的。奶奶从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是一位农家子弟,勤奋地工作、勤奋地修功德、勤奋地修行打坐,直到在北榄寺遇到祖师,并且后来遇到法胜师父,创建法身寺作为修波罗蜜的处所。从以前一直到今日,奶奶这一辈子修功德凭的也就是这一双手。”   老奶奶边说边笑,心情很好的样子:“那您就拍起来纪念奶奶吧!”我回答奶奶说:“非常感谢奶奶,奶奶吃苦耐劳、勤奋工作,为了使子孙们有机会修功德。祝福奶奶健康长寿,功德庇护随后来跟奶奶修功德的子子孙孙们。”奶奶回报我以温馨的笑容,同时把双手伸出来给我拍照。于是,就有了这一张相片。                                                      …

生命 另一个角度 บันทึกธทย นานาชาติ

Read | Download 序言 我们人类的生命正从当代奔往未来,而在勇往直前的道路上,每个人的目标都不相同。即便未来有许多条路可以选,但最后要选择走哪一条,都将由我们自己决定。 当我们身处于漫长的道路上,要抉择前往哪个方向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即将前往的这条路,是否树立有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清晰的看见前方的目标,那么就不会在这条道路上迷失方向。但如果我们没有看清前面这条路的目标,就可能会迷失方向,而进入到使生命混乱的道路上,并且还可能一去不再复返。面临人生中的岔道口,你是不是应该正确选择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呢? 有的人看破红尘,苦修佛缘,美好的生命,不是穿金戴银,不是攀龙附凤,只需要简简单单的生活。人生道路是一条螺旋上升的路径,只有昂首阔步,灵活弯转,才能上升至理想的峰顶。 以下是关于一个本来对佛教,没有半点兴趣之人记述出家的日记。起初,他怀着希望启程,一直不断地努力去寻找提升自己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而之前他寻找的方法都是以“随缘”来决定。 直到有一天,当他得知泰国法身寺将举办“国际佛法薪传者短期出家活动”,使得他对佛教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仰之心。以生命中的另外一种角度去审度自己的人生,一个与众不同的角色,将会让他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以下就是他在参加培训期间,所记录下的出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来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明白,在我们的生命中,坎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选择了错误的路程。 如果哪位有缘人想怀有同样的感触,就应该自己来亲身体验,来寻找生命真正的目标。     吴东东合十                         2010年8月6日 新生活的开始今天是国际短期出家的报到日。在早上的时候,下了一阵小雨,天气非常的凉爽。 来参加本次短期出家的人,来自十九个不 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相差也很大,最小的十一岁,最大的六十多岁。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肤色也不同,但是能够不远千里,漂洋过海来到这信仰佛教的国度,其实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是因信仰三宝,为修功德波罗蜜而来。 其实,来参加此次活动的每个人,对佛教的信仰程度都不一样:有些人想来体会一下出家人的生活,有些人想来训练一下自己的习性,有些人想学习关于佛教的文化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大家都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极其光辉灿烂的一笔。 在指导法师简单的致欢迎词之后,辅导法师带领我们来到宿舍,中英组分开来各住一栋。宿舍很大,没有隔间,如一个集体的宿舍,但由于是木房,所以比较的凉快。来到宿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床位,师父说要按照“喷爹”(音译: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序。 在安排好床位之后,我们来到了洗澡房,这是一个公用洗澡间,没有喷头,没有浴缸,也没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品。这里只有水桶、水瓢,还有简单的日常用品。那时,我心想:从这一刻起,真正的修梵行就要开始了。 之后,辅导法师简单地介绍一些洗澡的注意事项:洗澡的时候不能站着,跪着是最好的,刷牙和洗脸也是如此。刚说完,有些人便发出了一阵惊叹声。 我自己在心里也默默的想:天啊,这种规定从出生到现在,还是头一次听到!之后“跪着”这个词就一直不停地在我的头脑里打转,而最后折射的感觉就是,我两边的膝盖从此之后要进行苦修了。 接着师父继续介绍到:用完后的毛巾和水瓢等等要清理干净,并整齐地摆放回原位。因为师父介绍的这些条规跟日常生活习惯有太多的不一样,可心里想到自己已经决心来培训,做真正的出家人,那么就应该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看来这一切的改变还得慢慢来实行了。 介绍完之后,我就尝试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跪着洗澡,感觉真的不一般,除了两边的膝盖在“受刑”之外,其他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由于今天是报到日,所以在处理完个人的事务之后,我们就来到禅堂听师父开示半个多小时,就回宿舍休息了。当然从明天开始,就要凌晨四点半准时起床。这个时间段只有失眠我早起,但在正常的情况下,还真没有起过那么早。 今天感觉良好,既激动又新鲜,体会到了一些不一般的生活方式,但愿接下去的时间里,自己能慢慢地适应并越来越好!既来之则安之,要好好的适应一下,于是自己也便早早的就进入了梦乡。     心得体会 人生在世,自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不断地追求物欲方面的满足,并疯狂的汲取。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中,不必拥有太多东西。只需要几套保暖的衣服,一个遮风挡雨的小房子,有足够温饱的食物,以及保护好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这就足够了。这就能让我们拥有幸福感了,而这种幸福就是来源于知足。 知足的人生,不用想太多,说太多,做太多,平平淡淡,清净心安,便是一种无上快乐的生活。 新鲜空气今天是进入觉悟村正式培训的第一天。因为七月份是泰国的雨季,所以在凌晨四点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天气显得格外的凉爽。可能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半夜的时候,醒了很多次,而等到自己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正好是凌晨的四点半了。 今天是我们作为佛法薪传者正式训练的第一天,感觉大家的精神都很饱满,而早课则被安排和英文组一起上。 当我们进入禅堂,按照“喷爹”的顺序坐好之后,带领我们上第一堂早课的辅导法师也面带笑容地走了进来。等师父坐好之后,英文组的一位师兄,就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带领我们一起向佛陀三顶礼,然后再向师父三顶礼,最后以跪坐的方式进入这个时段的主题—诵早课。   虽然是第一次早课,但是大家都非常的认真,也诵念得很整齐。但我总感觉有一种在念古代书斋的味道,不知道为什么,可能现场的气氛,也可能是自己还处在半睡半醒中。 当诵念完早课,才是凌晨五点半。我想接下来应该是打坐的时间,但可能是第一天的缘故,师父并没有按套路出牌,不是进行半个小时的打坐,而是先给我们开示佛法。 等到师父开示完,时钟也刚好指向六点整,我们也就这样上完了第一天的早课。接下来的六点到七点,是一天当中最为光荣的劳动时间。 劳动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还可以整理事务,感觉真的很好。因为是第一天,所以还没有具体的安排表出来,自己则被临时安排在了整理宿舍的组里面。 其实正规的安排应该是有六个组,分别为食物组、洗衣组、宿舍组、禅堂组、卫生间组和办公室组,每一个组的劳动人数根据劳动的轻重来做安排,例如洗衣组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被安排有十个人数左右,而打扫办公室的工作量相对较少就安排三个人。 第一天,大家都很积极,干劲十足。感觉每个佛法薪传者都本着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努力的一边劳动一边积累功德。…

真正的智者 บัณฑิตที่แท้จริง

Read | Download 前言 《真正的智者》一书收录了素汶查颇法师所开示的法语。缘起于詹孔诺雍老奶奶的诵念阿毗昙经的仪式上,承蒙法师慈悲开示,追思叙说老奶奶的德行和生平事迹。法语中措词虽简短,但多以极富寓意的口语语句为主,全然展现出老奶奶的一生,既简朴又高尚的生活方式。以及奶奶深厚圆满的德行,足以让所见所闻之人赞叹不已,亦心悦诚服。 编者当日听闻这些法语之际,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温馨的幸福感,老奶奶那完美无瑕的修养与德行栩栩如生浮现脑海,往昔与老奶奶相知相处的清晰画面历历在目,让每个修得内在清静之人法喜盈满。于是到素汶查颇法师座前拜请应允将这些法语编辑成书,作为一份上佳礼物来赞扬老奶奶的丰功伟绩。2006年1月19日再次举办老奶奶诞辰纪念日的当天,素汶查颇法师慈悲,终于首肯让这些珍贵的法语汇集成书,惠及更多的后人。与此同时,施命法师(法身寺副住持)也慈悲地给予肯定和指导。于此,再次感谢师父的慈悲及支持。 《真正的智者》一书的出版,编者祈望修波罗蜜者能从中受益,也能获得启发与指引。再者,愿以编辑此书的功德,供养佛法僧三宝,以及给予我们伟大恩德的詹孔诺雍优婆夷老奶奶。 编辑者 人事发展部 2006年1月19日 好一位真正智者今天,师父借用这个殊胜的机缘,给诸位大德说说关于奶奶的一些事迹与德行。 活至今日,师父的生命可以说,总是充满着许多美好的事情。其中最具意义的,就是有缘遇见了奶奶,一位真正的智者。认识奶奶之后,师父凭借奶奶的功德及才能,整个生命方能朝往正确与美好的大道迈进。 这段历史追溯至公元1967年,当年师父还是一名农业大学大一的学生。有缘首次听闻奶奶的名字与故事时,为之震撼而深植心中。暗自誓愿有朝一日必定拜见奶奶。次年年底,师父终于如愿在北榄寺的佛法实践之家见到了奶奶。 初次见到奶奶,印象至深的是她那副瘦小的身材,年纪虽近60岁,行动举止却是特显灵巧,并殷勤地招呼到来的人。由于当天坐的位置很靠近奶奶,清清楚楚地观察到奶奶那双既深邃又明亮的眼睛。师父从未见过谁曾拥有如此明亮深邃的眼眸。一双清亮的眼神也正表露出奶奶那颗无比纯净光亮的心灵。奶奶个子虽显瘦小,但在师父心中却是那么的壮伟。打从那天相遇相识后,师父立意要跟随着奶奶,好好用心地修习禅坐。 奶奶以慈悲为怀,对师父关爱有加,时时细心地指导师父的修行打坐,师父也认真地跟随着练习修行。年轻人平常会到各地吃喝玩乐,但师父当年约17岁,就开始频频到寺院去。还记得在头一年里,都会坚持一周内有两三天,跟随着农大的师哥师姐们,一起去到北榄寺的佛法实践之家。 师父当年犹如一棵小树苗,在奶奶的精心呵护下,得以茁壮成长。随着时光的流逝,小树苗历经漫长的成长,今天,可说是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了。师父虽不是天天去见奶奶,但感觉上却是天天见。在那些相处的日子里,越来越亲近奶奶,奶奶说什么,师父都会深信照做,一一实践。 与奶奶相知共处,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师父见证到许多关于奶奶的事迹,让师父逐步慢慢地积累着信心,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奶奶德行第一,是众弟子的优秀典范,也是每个人生命中所需具备的品德。不可否认,奶奶所制定的德行,对师父的生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深铭记在心,以之作榜样,遵循实践直至今日。 师父曾在1988年写下一首诗,对奶奶的昔日事迹做出简单的描述,当时正好与奶奶相识20年。由于师父不是诗人,无法写出美妙的诗词,也没有韵律感,就只是普普通通的诗句而已。那只因心里有所感触而突然想起奶奶,即随兴下笔写几句简短的诗句。 事源于师父翻阅着一本泰国航空的书籍,书中内容大都是介绍一些优美的旅游景点,吸引游人认为那是值得一游的地方。在阅读地过程中,师父突然感叹到:世人透过花钱周游世界,从中得以了解世界。而那一瞬间也触动师父想起了奶奶:就有那么一个人,无需游历天下,却能明了世间的一切。也正因从未踏出国门半步,才对世间有如此清晰明确的认识。师父当下动笔写下诗歌,并以此来缅怀奶奶。此诗只有八句却极富内涵,诗句如下:     好一位真正智者 世界未曾作一游 寮房虽小恒修定 洞悉世界智能大 广袤无垠的心怀 浩瀚如海纳百川 晶莹剔透光璀璨 慈慧普照世间人 素汶查颇法师 1988年作 当年师父写下这首诗的本意,不过是留给自己读一读而已。奶奶那时也尚未担任功德衣法会的主席,况且也无机缘向人展示其内容。于是诗句作好后也就被收藏起来,直至今日。今天在这特具意义,既吉祥又殊胜的日子里,是时候该给大家展露一下诗中含义了。 每一诗句中,都蕴含着奶奶高尚的德行,以及众多说不完的美好事迹。 “好一位真正智者”这开头的诗句,虽是短短数字却代表着众弟子的心声,相信大家内心深处都想说:“我的奶奶确实是一名真正的智者!”。自我们见到奶奶的那一刻,就能立即感受到她那高尚的德行。那时候,每次看见奶奶,对于每个弟子,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时时关怀着他们的学业,劝勉他们要认真学习,好好地完成学业,涉及世俗与佛法的知识都该深层次的认识。这正是奶奶内心的愿望。 之所以说得如此肯定,凡是了解奶奶的人,必定知道过去的故事,当法胜法师打算出家时,奶奶曾劝法胜法师说:“你先去完成大学的学业,再来出家吧。” “先完成大学的学业”是奶奶对每位弟子的基本要求,以法胜法师首居第一。奶奶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要求每位弟子先要完成本科学业。每当奶奶说及自己的学历时,总会说:“奶奶没有机会上学,连最基本的字母都看不懂,你们有机会到学校里学习,可要努力地完成学业。如此才不会被人说,读书还没毕业却逃躲到寺院来。”每一位弟子都会听从奶奶的遵循。像法胜法师,虽然非常热爱佛法,也热衷于打坐,但也以完成学业为重,先作一名世俗中的博学者。 法胜法师与施命法师率先自大学毕业,紧随其后的师弟师妹们也纷纷毕业于大学。此外,奶奶还说:“完成了本科学业,成为有学之士;在打坐修行上,也要有所建树。”在这之后,尤其处于建寺初期,奶奶会经常提醒道:“你们都是本科毕业,获取了学位,具备了丰富的学识,应该相互学习,让理论结合实践,发挥你们的才干。”与此同时,奶奶也经常提醒大家说:“你们都是饱读诗书之士,工作可别落于人后。” 在大家聚在一起建立寺院的那段时间里,师父总听着奶奶赞扬每一位有学之士,勉励及支持大家完成本科学业。每当奶奶聊到这个话题时,师父的内心深处总觉得有话说,却不知要说些什么或从何处说起。师父当时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所懂得的只是一些专业上的知识,那不过是作为世间求职谋生的工具。论及真正的知识,实在比不上奶奶。奶奶在修行上所领悟到的知识,足以运用到来生来世的生命路程中。由于自知之明,心中虽是有了感受,却难以表达。 深藏于心的感觉就如此一晃而过,直至1988年与奶奶相识了20年,才找到心中要说的语句:好一位真正智者。那时提笔写下这第一句诗时,才真正地意识到想要对奶奶说的是:我的奶奶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智者”泛指有才智之人。但是现代人更多理解为大学毕业的有学之士。智者一词本是一个古远时代就已存在的名词,连佛陀开示“吉祥经”时已经使用这一辞。现今可将“智者”的定义分作两个层次: 首层含义:概指获得学士学位以上之人,从本科、硕士,及至博士学位都称之为大学毕业的智者。奶奶就是如此地称赞我们。   次层定义:在三十八道吉祥法则说道: 勿近愚痴人, 应与智者交, 尊敬有德者, 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中的“智者”,早在两千多年前已蕴含了深层意义。师父有幸遇到奶奶,让师父的生命迈上善道。这正好应合着吉祥经中,所谓“智者”的涵义是那么的不同凡响。 相信大家都知道,即便是作为大学毕业的智者,有时候也还会无法分辨两者之间的对与错,善与恶,以及该与不该做的事。这样的智者因而无法保证自己不会堕落地狱或恶道。如果有善缘结交到如《吉祥经》中的智者,必会让我们的生命充满辉煌。一如佛陀所说:“此乃最高尚的吉祥”。 奶奶正如第二层次含义中的智者,是确确实实的智者。修行具足圆满,让奶奶彻底了解一切的法(概括人、事、物和现象);心也全然静定,故得见佛法。佛法越是清晰明亮,越能清澈看透万物万象的真相,了知程度已具足清楚的,明确无误的分辨能力,明晰知道正义与邪恶,功德与恶业,正确与错误,以及纯净与浑浊。既已如此明确辨别出万象的正反面,就能让生命常处于正道之中,盈溢着幸福。 作为智者,就是一位具足大智慧,明了一切法之人,是“真正的智者”,了知一切法并认识到法无与伦比的价值。所以,不仅智者本身生命吉祥,所遇见的人事物也皆繁荣美好;即便是来跟随的人,也必定拥有一个繁荣的生命。这就是师父当初在第一句诗词写下“好一位真正智者”的缘由,因为奶奶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要成为大学毕业生的智者,就得完成必修课程。在整个修学过程中需作背诵与理解,还得应付重重的考试,取得考试成绩及格才能完成大学,获得学位证书,成为大学毕业的智者。在精进攻读之时,为了要增长学识,还得花很多时间到图书馆内饱览群书,还要有很强的记忆力来帮助学业。可是师父反复听着奶奶说自己目不识丁时,总觉得奶奶虽说不识字,却能让心完全止定,真是难能可贵。自从跟随通素奶奶与北榄寺祖师深修之后,奶奶禅修持之以恒,静定的境界越发高深不可测。即便从未在书本上获取知识,但修定的功力娴熟,可从内在的静定中了知一切,深博的知识必定不断地增长。 奶奶曾讲过:世俗的知识五花八门,繁多得永远学不完;而佛法的知识又何其渊博深广,怎能学得完。佛陀住世时就提及所说的法,仅似手上数片的叶子罢了,没说的法,像森林里树叶那般。因此学无止境!世俗的知识需要经过背诵后才记得住,那是一种外在的认知。奶奶所认知的佛法,需要往内去钻研,得依靠静定的心不断地进入内在。我们的奶奶是北榄寺祖师的嫡传弟子,深修法身法门已达纯熟完美的境界,因此奶奶所确知的一切实属无价之宝。 拥有世俗的知识,仅是为了认知世界,所知的范围缺乏完整,无法达到认知整个世界。然而奶奶内在佛法知识之境界深广无比,就曾比喻说整个世界也可以被收纳心中,而且所占用的空间也仅是一小角而已。由此可见,奶奶实属一位卓越的智者,是佛法智者。所以才有了此诗句:好一位真正智者。…

THE LAW OF KAMMA กฏแห่งกรรม

Read | Download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Introduction Human beings are uniquely different from birth in terms of our looks, our social standing, our economical status, etc. What then causes us to be uniquely different? The Lord Buddha discovered that our uniqueness was determined by our distinctly different past overall Kamma. The…

Pages to Happiness

Read | Download Preface“Happiness” is the most preferred term to describe what all people are searching for.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children or adults, men or women, young or old, rich or poor; everyone searches for happiness. However, how many of these people know how to accumulate real happiness in their lives? In either…

The Sun of Peace (English)

Read | Download ForewordThe sun is a great source of energy. It leads the solar system as well as supporting all of the celestial bodies. The sun’s rays benefit all. The sunlight provided is of inherently good value to the creatures of the earth. From the genesis to the demise of earth’s creatures, the sun…

Start Meditation Today

Read | Download 1 Why Meditate?  No happiness surpasses peace of mind. Buddhist Proverb   Human endeavour all down the ages has sough to improve our quality of life, whether it be in the medical, technological or social spectrums. We have possibly come as far as we can in overcoming the problems solvable by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