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ing is Great

Read | Download Preface The Boxing Day Tsunami catastrophe has been the worst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last century. It has left a death toll of almost 300,000. Thailand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to have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at its hands. Those losing their lives and suffering damage as a result of this tidal…

玛钬索贤人的故事

Read | Download 玛钬索贤人的故事 All玛钬索贤人的故事 玛钬索贤人 第一集 玛钬索贤人勤修智慧波罗蜜者,他用智慧建设繁荣的 城市,而且帮助正确地判案,使人们都感到安详,就如同 以下所说的故事。 在给孤独园里的法议院,这个地方是忙碌的四众, 集合听法的场所。 当时是个下午,虽然有些比丘会一个一个从坐垫上起身, 各自回去修行。但是大部分的比丘,还继续谈论佛法, 都法喜地赞叹佛陀的智慧。 “亲爱的众僧都认为,我们的佛陀真的很有智慧,他的智 慧既深奥又广大就如土地一般,活机智,很难有人比得上。” 一位比丘长老说: “ 就是如 此,那不是因为佛陀智慧的威德力 吗?才能有邪见者,譬如辜撘婆罗 门、阿拉挖嘎夜叉、帕嘎梵天人, 连最凶恶的翁枯哩颟盗贼,都被驯 服了。而且也使他们都能往天界与 涅槃之道。”另一位比丘也表示同意这种说法。 当时佛陀正在寮房里休息,这寮房离法议院不远, 佛陀以纯净,超越人与天人们的天耳听到了比丘们的交谈。 就走到法议院,坐在比丘为他铺好的坐垫上,而以充 满大悲的响亮声音问那些比丘说“比丘们,你们正在集合 谈些什么呢?” 讲完后,有一位大长老就代表僧团报告正在谈论的话题。 当佛陀听到比丘们的话题时,就说“比丘们,佛陀 不只是今世才有大智慧,在连过去世,当智慧还未圆满, 还在修波罗蜜,为了获得佛慧时,在当菩萨时也有如此般 大的智慧。” 如此讲后,佛陀就宁静地坐下。比丘们知道这是能听更 详细的故事的机会了,所以恭请佛陀讲述,他前世的修行。 无所不知的正等正觉佛陀,就将前世的故事来开示于比丘们。 玛钬索贤人 第二集 在植物与食物丰富的广大土地上,有个鱼米之乡, 适合立成为大城。这块土地,是繁荣的威提合县的位置。 首都叫做“弥体拉城”是人民居集的大城市。这里也是许 多人不断地来往的地方,是为了做生意。不论建筑物、 住宅、宫殿都壮丽豪华,如天界的天宫一般。威提合县的 统领者,是人民的依靠,名为“威提合王。” 他封了他的老师为国师的顾问, 当国王的贤人。总共有四位,名字 按照年纪大小,即是喜那嘎老师、 捕沙嘎老师、嘎民他老师和贴温他 老师。 因此,自从他登基位王后,威提合县就很平安祥和, 没有任何外在与内在的恶人,而且也能继续繁荣发展, 不亚于其他城市。…

宇宙学 Buddhist Cosmology GL101C

Read | Download 前言   宇宙学 GL 101C 这门学科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能够了解佛教的宇宙观, 本书的内容全是编自三藏经,并由诸位佛学大师讲解分析,所以,课程 委员会相信,当同学们学习完本课程之后,除了能对佛教的宇宙观有 个全面地了解外,还能明了世界和生命的本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 日常生活中,使之能够正确如法。 这些学科是课程委员会的集体结晶,虽经多次检查校正,但难免会 有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们能够给予指正,以便使本书更加完善。 宇宙学课程委员会 佛历 2548 年六月 学科细节一.学科解说 宇宙学:GL 101C 之所以要研究佛教的宇宙观,世界和生命的本质,地球和宇宙 的特性和各个时期,人类的诞生,寿命的下降源自于人类的道德等 知识为的是让同学们生出正念,沿照佛教教义正确生活,以三宝为 依靠。 二.学科宗旨 1.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了解宇宙学基础知识和世界与生命的本质 2. 为了让同学们明白世界,生命和道德之间的联系 3.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章程目录 第一章:宇宙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宇宙的组成 第三章:宇宙的结构 第四章:宇宙、地球与人类的诞生 第五章:宇宙衰亡的原因 第六章:宇宙的毁灭 第七章:众生轮回的个案研究 第八章:宇宙学的结论概要 学习方法一.自学的准备方法 在学习宇宙学的每一章节时,同学们应该要这么做: A.每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这样应该可以在 1-2 周的时间内学完 课程 B.为了检验自己的知识,同学们在学习新章节前应先做一下课前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也理应完成章节所规定的练习,学完那一章节后, 应马上去做章节后面的练习来检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C.应该研究教材,特别是通过卫星频道来学习(详见第 5 种方法)。 二.课前与课后自我评估…

AT LAST YOU WIN

Read | Download PREFACE Dhammakaya Foundation 1 January 2011   “Laypeople always worry about obstacles, but there are extraordinary people for whom overcoming them is child’s play.”   Our lives are always challenged by competitions and rivalries in which we are obliged to participate for expected achievement, whether they are significant or insignificant. As a…

The Lord Buddha’s History

Read | Download PREFACE   The noble life of The Lord Buddha and his remarkable historic journey along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llustrious stories known to the world. Admired and recounted in countless ways before, it has served as an untarnished shining example of a righteous and perfect being, searching…

佛陀本生十世 ทศชาติชาดก

Read | Download 序言《佛陀本生十世》的内容和图片,选自法身寺 大僧座宝墙博览会,来自于第二与第三届世界道德 复兴运动、儿童道德之星系列图绘,这是住持探玛 才优师父的构想,每次参加的学生超过五十万位, 含括全国五千多所学校的学生。     《佛陀本生十世》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最后十 世、修波罗蜜的生命史。尊者在每一世所累积的功 德,都是以生命作赌注,竭尽全力专心修行。每世 修持的功德都与众不同。分为十种,一、布施波罗 蜜;二、戒波罗蜜;三、出离波罗蜜;四、智慧波 罗蜜;五、精进波罗蜜;六、忍辱波罗蜜;七、真 实波罗蜜;八、决意波罗蜜;九、慈波罗蜜;十、 舍波罗蜜。 佛陀所修的波罗蜜不只是最后的十世,早在 佛陀成佛前,持续累积的功德波罗蜜时间,长达二 十阿僧祗又十万大劫。这里的波罗蜜有两种含义, 即是: 1. 舍生的功德:以奉献生命作赌注,专心 修行所得之功德。因此,会比平常累积的功德更殊 胜。      2. 舍生的果报:在行善时,以生命作赌注的 德性,会使我们今世及未来的生生世世的生命,遇 到的各种事与物都是好的。     修持波罗蜜不限菩萨,发愿证菩提之人才能修, 而是每个人都必须修,以培养好德性,灭除坏习性, 以免带来没落的恶业。      修持十项波罗蜜,就是要每天坚持布施、持戒 和打坐,要持续不断累积善业,总有一天十项波罗蜜 会得到圆满,引领我们到达最高的目标,即是涅槃, 让我们真正的脱离生死轮回。 勤修出离波罗蜜者 —帝弥王子的故事 佛陀本生 第一世在佛陀修波罗蜜的生命史里, 第一世为帝弥王子。 帝弥王子的故事, 叙述佛陀在过去世修波罗蜜的历史中, 以生命为赌注,勤修出离波罗蜜。 (出离波罗蜜意思是指舍弃欲望,出家。) 在这一世中,菩萨他能远离欲望, 毫无留恋的舍弃为王的富贵。 这是非常难得,也很难办得到的。…

一代宗师——帕蒙昆贴牟尼祖师 คุณธรรมหลวงปู่

Read | Download 家世背景北榄寺祖师法名帕蒙昆贴牟尼,法号湛塔萨罗。俗家小名梭。生于佛历2427年 (公元1884年)10月10日,正值猴年11月 6日的月圆日。出生地于素攀府颂丕农县的颂丕农村,家在河旁,对岸是颂丕农寺。父亲名为玖艮,母亲名为眯娇诺素姹。 家境富裕,父母在丕农县和周边的城镇经营生意,祖师排行老二,上有一姐下有 弟三人。 1. 大姐 :扎仁乐恩 2. 帕蒙昆贴牟尼(俗名 :梭 弥给诺) 3. 三弟 :弥给诺斜 4. 四弟 :弥给诺普(周岁逝世) 5. 五弟 :弥给诺龙录   天性坚韧 祖师曾透露自小异乎常人,初生之际没啼哭,全然异于一般呱呱落地的婴儿,因而有人认为这是个哑巴婴儿。到了学语年龄时,也如一般呀呀学语的婴孩说起话来。由此可见,幼婴刚生下不啼哭,不代表他是哑巴,而是未来人间导师的特征,坚忍不拔的精神。出生即是苦,这苦让任何人都难以忍受,也让刚出生的婴儿被折腾得忘却前世所有的记忆。 婴儿转世投生于母亲腹中,滋长于子宫的空间非常狭小,位处胃下方及小肠上方,故而受尽挤压,也紧夹在腹腔和脊柱之间,陷入一片黝暗无光中。尚且难以伸展翻动身体,只能蜷曲沉睡母胎中,历经十月煎熬。祖师即便如此受苦,依然坚忍下来。这是累生累世以来,早已积累了无量功德波罗蜜之缘故。   自我教导 祖师还是幼儿时期,母亲总会在出门卖米之前,让祖师安卧睡篮中,并将米饭揉成饭团备以充饥。那时候祖师已非常乖巧,懂得自我教导:“现在饥饿了,别嚷哦,别干扰母亲做生意,先吃个饭团作晚饭好了。”当年幼小还没断奶的祖师,已能如此教导自己,这正充分体现出一代宗师的风范,年纪虽小却具备教导他人的品德。   梵行清净 祖师在孩童时期已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孩,无论到哪里都会有人喜欢来抱一抱,亲一亲小脸颊,因而不时倍受惊吓。祖师从小抗拒女性的触摸,对异性的接近具备极高警觉心,由此可见宿世以来,保有持守梵行清净的本性。   意志坚强 祖师也是个意志坚强的小孩,定下决心要做的事,必定坚持到底;若未达至成功,必也锲而不舍。小时候,家中务农卖米,祖师总是帮助父母去放牛。倘若牛只走失或误入别家牛群,就会坚持寻找,哪怕日落天黑了,找不着不回家,必得找着牛只带回家为止。   信仰三宝 祖师通常会帮助父亲划船去进行稻米交易。有一天,路经某地一间神庙,众人说此庙神非常灵验,过路客都会以物品祭拜。祖师当时心里在想:“这不是三宝,为何要拜祭,我不拜。” 过后有一天,船只又经过此庙时,突感肚子一阵剧痛,依然强行忍痛,不甘受挫,心里想:“东西是我的,为何要拿去祭拜?即使拜了也不会有功德。让它痛吧!待会儿自然会好起来的。”当时心里默想道:“有朝一日,如能证入三宝,必会再回来的。”当时尚未知道如何证得三宝,但潜意识中早已蕴含着对三宝的信仰。   慈悲之心 祖师的大姐回忆说,祖师小小年纪时,每次下地耕田,总会关心观察天上的太阳,看看是否快到休息的时间。因此往往被大姐指责,认为借机偷懒,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遵循着古人谚语所说,十一点的太阳能杀死水牛。祖师怜惜牛只,不让它在烈日当空下过度劳作。可见幼龄的祖师即使对待动物,也早已体现出慈悲心。 耕地之后,祖师会牵着水牛到河边去,让它痛快地洗个澡,再放去吃草。这才感到非常舒适开心,在牵牛回家的路上会哼唱起涅槃之歌: 扶持小辈 有一天,祖师还在经营稻米交易期间,一名小女孩划着船前来兜售糕点。船身靠近时,小女孩哭求祖师帮忙买些糕点。祖师心慈悲,想扶持照顾一下这小辈,最后决定买下全部糕点。之后,小女孩有卖不完的糕点就来卖给祖师。这表露了年轻的祖师心地慈善,为人也慷慨。至于那位小女孩名为图·胡妲奴宫,长大后毕业于医学院,后来出家进入丛林潜心修行。最后到北榄寺来作八戒女,尽其一生在北榄寺管理厨房的法务。 启蒙教育 梭(祖师的俗名)年纪很小就开始帮家里做事,直到九岁那年被母亲送到颂丕农寺,追随出家叔父读书识字。按照当时的教学进度,先学基础的字母。不久之后,叔父行脚到颂丕农县另一所胡坡寺院。梭也随同而去并继续学习了七、八个月。之后,叔父又再行脚到曼谷对岸吞武里县的善友寺院,而后还了俗。此次梭没一起去,而是留在佛统府挽铃县的邦巴寺院,跟随该寺住持萨法师继续学习,当时的年龄已达十一岁。 凭借梭从小天资聪颖及勤奋的精神,很快掌握了泰文与高棉文(柬埔寨语),不仅阅读能力强,文笔用字也流利顺畅。但两年之后又返回家中,重新帮母亲经营稻米生意。 精进维护正命 当年回家约一年之后(十四岁),由于父亲英年早逝,梭身为长子,从此负起维持全家生计的生意。当时家中拥有两艘平底货船与数名雇工,以运输与买卖稻米为生,每个月总有两三趟往返颂丕农县与曼谷,将米粮卖送到曼谷或那空猜世县(位属佛统府)的碾米厂。 梭勤奋经营生意,在商场上诚信可靠,因而生意好,信誉也好。与有交易的米商议定价格后,皆因信任而给予赊账,待卖完米之后,再回来付清账目。 天资聪明 有一次,梭和雇工们到曼谷去卖米,船只停泊在邦国侬(音译)运河岸边时,被姐夫的雇工偷走总值一千铢的钱财(当年五十分钱可买得一百梳香蕉)。小偷经已逃逸无踪,只得报警并与四位警察乘汽艇前往小偷家查办此案。…

最后得胜 ในที่สุดคุณก็ชนะ

Read | Download 推荐序   佛教源出于佛陀禅思的证悟,禅定,一直被认为乃佛教的源头活水。而禅定作为一种调制自心的技术,实际上又是超越佛教、超越宗教的,可以推广于社会,令广大众生受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诱惑越来越多,被欲望和压力扭曲了心灵、迷失了自我,紧张、迷茫、活得很累的现代人,需要禅定来宁静自心,关注被荒废的精神家园,进而如实知见自心,作自己的主人。   在20世纪中叶以来回归宗教的时代思潮中,适应社会需求,佛教的禅定被人们重识,源出佛陀的南亚上座部佛教禅定,出现复兴的趋势。泰国法身寺所传授的“法身法门”禅法,易入易行,效果颇佳,吸引了许多东西方人士。当今汉传佛教界,赴泰国学习法身法门的僧俗也不少。   这本《最后得胜》,是泰国法身寺住持法胜法师的法语,由法身寺编辑部编,法应比丘、黄侃如居士由泰语译汉,以饷汉语读者,乃一件好事,既可以供汉传佛教界了解法身法门,为汉语佛法的园苑增添了内容,又可以作喜好法身法门者实修的参考。法身法门,观注身体中央之一点而修定,是一种适宜于任何人修习的禅门,与密教喜金刚法之在心轮处观想明点相近,由此门系心一缘,可以让人宁静沉着,为心灵充电,乃至深入正定,获得禅悦,打下以般若智慧修习毗婆舍那的基础。是故乐为之序。 陈 兵 2008年3月 于四川大学竹林村         推荐者简介 陈兵   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1974年开始研习佛法,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著作包括《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辞典》、《佛教心理学》等等。       原序   大多数人害怕遇到障碍,少数人却是障碍害怕遇到他们。而为了完成我们决心要达成的大小目标,无论是高远的生命目标或是近在咫尺的小目标,都会使得我们人生充满了竞赛,几乎终身注定要与他人或自己竞争。在这一条生命的道路上,终点的胜利线始终在等着我们跨越,然而这一条路却坑坑洞洞,有大小阻碍挡在中间,损耗我们的体力与心力,使我们不能轻易到达胜利线。若要铲除这些阻碍必须具备体力与心力,但这些早就存在我们体内了。 一般人都知道,要吃各种食物来补养身体,使身体健康,才有体力去进行各项工作,但大部份的人却都还不知道补养心力的正确方法。因此,虽然有一些人相当孔武有力,却无法披荆斩棘,除去生命中的重重阻碍,而在半路上中途而废,这就是缺乏心力的缘故。   《最后得胜》这一本书,将「法日」在各种场合所说的鼓舞人心、纯洁清净的珍贵法语加以编辑与分类,好让社会大众明了补养心力的方法,让心力始终维持在强健及稳定的状态。除此之外,本书还增列了两位泰国顶尖企业家的真实故事作为范例,他们从修行静坐中得到大量的心力,令他们能够安然度过各项危机。   假使您感觉心力憔悴、灰心丧志或是失去希望,那是因为生命的浪潮袭击过来了。只要您拿起这一本书,以宁静之心读一读里面的话语,并且拿来加以实践,那么后来心中的疲惫与无力感就会消失殆尽,有的只是坚强无比的心力,能够准备好要勇敢地披荆斩棘、跨越各项障碍。尽管有时候看起来好像快要落败,但最后……您还是得胜了。   泰国法身寺编辑群 佛历2550年10月10日 (公元2007年)       译序   这本书是从泰语本直接翻译成中译本的,其进行方式是由释法应负责解说,黄侃如负责书写。希望藉由不同语言专长互助合作的方式,尽可能符合「信、雅、达」的要求,并且达到相互学习的效果。   诚如〈原序〉所言,现代人一直生活在竞赛之中,总是不断地与时间赛跑,并且好像身边充满了竞争对手。事实上,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心中。归根究底,大家全部都是「生、老、病、死」的共难者,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一切,落入烦恼之流乃是世间人的常态,不是某些人的专有现象,也不是某地区的特殊产品。如果能够深刻了解到上述这一些,生命便会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积极奋战。   一旦对生命共通之苦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遇到问题便不会灰心丧志,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并且增强承受痛苦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乃在于「心力」,锻炼之法便是修行静坐。唯有将心静定下来,卓越的智慧才能因应而生。也唯有清净透明的心,才能够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最佳出路。因此,我们应当要持续不间断地修行,并且将修行方法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之中。唯有如此,生命才有真正的依靠,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佛法的美妙在于,它是跨越时空的真理 无论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时代或是充满高科技产品的当代,无论是位于中南半岛的泰国或是其它任何国家均可适用。而更奇妙的是,佛法是可以经由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证的。   期待这一本书能够为世界增添更多的祥和之气,令每一位读者充满心力,战胜真正的敌人,得到真正的快乐。相信只要努力去实践,大家最后都能得胜。衷心祝福大家!   释法应、黄侃如 佛历2551年3月15日…

吉祥人生 pages to happiness

Read | Download 吉祥人生何为吉祥? 智者说过,“吉祥”即是上进之路,幸福,繁荣,昌盛。 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王家学术院辞典》给“吉祥”下的定义是“导向昌荣之因”。 因此,“吉祥人生”可以解释为“导向幸福与昌荣的人生之因”。同时,这也是佛陀开示过、并指定为必须实践的三十八道吉祥之因。 吉祥:昌荣之因 昌荣可以分为三等级: ﹝一﹞ 今生今世的昌荣:如,小时候入学,学习成绩优良。长大后事业有成,拥有无限财富,得享美誉,工作上进,步步高升。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二﹞ 来生来世的昌荣:意即有生之年勤建功德,逝世后往生天界。 ﹝三﹞ 证正果、入涅槃:此乃人生最高等的昌荣与福报。 把吉祥人生的法则奉为应循的生活指南,必能造就这三等级的昌荣。因为实践吉祥人生之法则的人,正是远离所有导致堕落之因的人,以身、口、意造下初级、中级以及高级的善业,正见与智慧因此而生,带领着我们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超越生命中的种种罪恶与恶业,缔造了我们今生并来世的昌荣与进步,甚至入证正果。 《吉祥经》:开示的手册 在佛教里,每当僧侣──尤其是众所尊崇的有道名僧──要为信众开示或进行教导之前,大都引用《吉祥经》为开示的经典 ,因为内容易懂,但也不至过于浅易。 帕蒙坤谛牟尼祖师﹝烁‧詹塔师罗﹞,也就是帕西乍仑的北榄寺大师,开示时也是引用《吉祥经》为开导民众的重要手册。 钻‧武塔日僧皇,还编了一部吉祥经以开导僧人与信众。 帕西玛合塔寺的玛合羽乐翁,在开示佛法方面甚为有名,同样也采用这部经书。 除此之外,还有帕吴巴里库努巴玛詹大师,也是一样引用这部经书开示佛法以及撰写佛教书籍。 在帕孟莱玛哈剌皇帝那个朝代,有位名叫帕施历孟克拉詹的僧侣,曾用巴利文编写了《吉祥经》,以供开示信众之用,后来被列为巴利组研习三藏经之必修课本直至今日。 可见《吉祥经》适用于各方面的学习,理由是: ﹝一﹞ 不难理解:因为泰国人一般都有佛学方面的基础,只是不知道所学过的是在哪一篇,而当按照《吉祥经》所安排的内容有步骤地学习,更觉得易于理解。 ﹝二﹞ 易于实践:因为《吉祥经》内归纳出来的法则是从易到难,研习者可以跟着实践,就像上楼梯一样,一步步地往上走,直至最高处。 研习《吉祥经》的必要原因 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生而为人,除了追求最高的学问,练就维生的本领之外还不够,因为这并不能确定我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原因是,世上的知识,只可用来挣钱果腹而已,所养的是“身体”,但“心灵”却空空如也,没得到什么滋养。 该因我们有“身”与“心”之分。身体需要食物饱腹,免受饥饿,并供成长之需,同样的,“心”也一样。心灵需要佛法的甘露滋润。有了佛法的皈依,心才能升华,远离贪、嗔、痴,获致幸福的人生,能够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研习佛法,尤其是《吉祥经》,除了以上的理由之外,还有易于理解、易于实践之便。 “吉祥”的根源 二十六个世纪以前,居住在南瞻部洲的人们,正热心于探讨关于心灵及生命的问题;人从何处来?死后往何处去?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才能获致工作上的成功?人们在公园里、城门边、广场上广泛而兴致勃勃地探讨着。参与讨论研索的人日渐增多,于是构成了不同的思想潮流,人人都在鼓吹着自己的思想。谁的思想获得广大群众的赞同与支持,便自立为师,拥有众多门徒。 正当一个个的讨论题目被激烈地辩论着的时候,有人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何谓人生的吉祥?” 问题本身看来并没有什么疑难之处,但是每当有人出面高谈阔论,必定有人出言反驳。 一位名叫提塔芒克里加的辩论者在会议中发言了:“眼睛能看得见的就是吉祥。试想,我们清晨醒来,看见飞过天空的鸟群,东升的旭日,青翠的草木,可爱的孩童……我们眼睛所看得见的就是吉祥。” 提塔芒克里加言毕,一位名叫素芒克里加的立刻反驳: “各位不要听信他的言辞。提塔芒克里加刚才的话与事实不相符合。如果触目所见的都是吉祥,那么当我们看见粪尿、病人……这一切难道也是吉祥?怎么可能呢?”素芒克里加接着解释道:“各位请听我说,耳朵才是!耳朵听见的都是吉祥。清晨醒来,听到了婉转的鸟鸣、悦耳的歌声、母亲与孩子嬉戏的欢声笑语、谈话时动人的声音、微风吹过树梢时的美妙之音……耳之所闻皆是吉祥!” 言犹未尽,一位名叫慕芒克里加的立即加以批驳:“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耳朵所听见的都是吉祥,那当我们听见人们在吵架、谩骂、恐吓、叱喝、说谎……的时候,难道也能算是吉祥?”慕芒克里加继续道:“一定要心所能感觉得到的感觉才是吉祥。清晨醒来,闻到花香馥郁,触摸到净洁的衣服,穿起华丽的衣饰,吃起味美的佳肴……只有心能感觉得到的感觉才算吉祥!” 在旁的一位辩论者听毕即刻高声批驳:“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心所能感觉得到的感觉才是吉祥,那么当我们闻到臭味,手触脏物,心想坏事……的时候,难道当时的感觉也是吉祥?” 关于“吉祥”的辩论,很广泛地在整个国家进行着。无论是在家中、会场、社团、旅游者之间……关于“吉祥”的问题,常被人们提起,并引为辩论的话题。 不仅是世间的人类,就连天人听闻了人类的辩论之后 ,也将“吉祥”当作话题,在天人之间各不相让地辩论起来。从护人神、地居天人、空居天人,到六层天界的天人,甚至梵天界,都在热烈地谈论着“吉祥”这题目。“吉祥热”沸腾到了极点,在人间、天上、梵天界喧哗着,但始终无人能真正地下定判语:何谓吉祥?什么可以导向吉祥的人生? 当中有一群梵天神,即净居天的梵天神,因有生之年的修行已证阿那含,所以知道何为吉祥,但是无法解释,只能向各界天人广宣;十二年后 ,佛陀将诞生于人间,到时再拜请佛陀开示关于“吉祥”一事。 佛陀成就正等正觉后,有一天晚上,帝释天王带领着众天人到舍卫城附近的祇园精舍拜见佛陀,并令当中一位天人拜请佛陀开示,何为“吉祥”。 于是佛陀开示了。世尊指出了三十八道有关吉祥的法则,针对个人的实践与修行,而不系于任何身外之物。 虽然佛陀开示的吉祥法则蕴含着圆满的道理,没人能够辩驳,但并不意味着那些自立为师的、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就此放弃了自己的思想逻辑,转而崇信佛陀的金言教诲。由于自尊的驱使与固执的成见,虽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思想的错误,但仍然无悔地、顽固地坚持己见,他们的门生也依然热烈地推广着自己门派的思想。人的个性里多少都存在着畏怯的心理,任何事都要为自己多留点余地或出路,所以他们错误的思想一直都有人愿意尊奉至今,以致关于“吉祥”的思想分为两派,纠缠不清。 ﹝一﹞ 思想家的“吉祥”,称为“物质性的吉祥”,认为拥有此物彼物就是吉祥,而每个时代他们认为该拥有的东西都跟着时代的思想潮流在变。某个时代认为吉祥的东西,到了另一个时代可能被视为不祥之物。 ﹝二﹞ 佛陀的“吉祥”,称为“实践性的吉祥”,以自我修行为要点,是永远不变的真谛,任何实践的人都会见效。 思想家的吉祥,每当有人提出新的结论,必定有人将之驳倒,然后又会有人提出新的想法,如此一再地重演,永无休止。…

幸福之旅 Journey to Joy

Read | Download 序言人生是一项旅程,迈向自己想要获得的幸福与成就,包括我们在家庭、学业、事业、物质与精神上的相关目标。不管我们是否察觉,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在每一处进行人生之旅。当我们提到「旅程」这两个字,经常下意识地认为是指外在的旅程,让我们无法发掘到人生里真正的幸福快乐。 外在的旅程是指我们从一处到另一处的活动,无论那是往哪一个方向或乘哪一辆车,为了到达目的地,我们努力跨越危险、无形中浪费金钱,有些时候,还会失去财富、器官或性命。外在的旅程单调乏味、有短暂的愉快,经验有限。过后,我们会感到无聊,忘记曾拥有那份外在的快乐。 另一种鲜为人知的旅程,以静坐进行的内在之旅。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旅程,不必冒险,是愉快、恢复精神之旅。当我们正确地静坐时,身心会放松,对世界感到满意。这些都能以和平坐姿,称为静坐的姿势,闭上眼睛,将心静止,开始。然后,我们体会到一种真正和平的感觉,快乐无限,连绵不绝。 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在静坐中所产生的幸福感。它无需使用任何身、口、意上的力量。这种快乐不存在于外在的世界。它是更深奥与永恒的。我们更了解以修行达到自己的目标。除了从静坐中所获得的快乐外,静坐也可以协助改善与提升人生和全世界的素质。 此书给予个人有关于人生旅程的指南,还讲述了其理论与方法,如何经由静坐达到个人目的或证得「法身」,那是每个人真正的内在依靠,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人生之旅,带来幸福快乐与各方面的成就。这本书也提供来自全球静坐修行者个别的故事。他们都开始了个人的内在之旅,愿意分享个人经验,希望您也能成为幸福快乐的一份子,成就这项不朽之旅。 踏上个人的旅程 远行很久了, 经由陆路、空路、海路, 到遥远无边的星际, 您没有真的上路, 人生不从身体开始, 以时间距离衡量旅途长短 也许误会了。 从您懂得闭上双眼, 放松身心, 看到内在的太阳那天. 人生的真正旅程才开始, 才是快乐的终极目标。 找到无限与永恒 法胜法师 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一部分:旅程的起点 第一章:静坐的共相   教徒都能做到,包括佛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或其他宗教信徒。静坐没有违反法律、道德,也不违反古代传统。它没抵触任何宗教信仰。只需要闭上双眼,什么都不用做。」 法胜法师 超越所有差异 静坐是国际性的,全世界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研习,不管是什么国籍、宗教或种族。只需要人的肉身。空气分布世上,每个人都能呼吸。不管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找到空气。静坐就如空气,非有不可。 如果不封闭自己的心,认真考虑,会了解到自己信仰的宗教是可以与静坐并存的。完全不需思考,信仰任何宗教的教徒都能静坐,不管你是个佛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或其他的宗教徒。静坐没有违反法律、道德,不违背古代的传统。只需要闭上双眼,什么都不必做了。换句话说,静坐为修行的生命带来幸福快乐与满足感,我们该尽己所能的保存。   寻求真谛 在巴利文中,「natthi santiparam sukham」意思是「心静止是至高的快乐」以静坐让心静止的快乐,无法以文字形容。证得内在的快乐,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果我们能给自己这个机会的话。真谛存在吗?真正的快乐存在吗?我们自己可以发掘这些答案,与世人分享。 若要寻找真谛,首先就得以静坐净化心灵。当我们肯做,很快能找到内在快乐。犹如学习外国语言,一定要忘记自己的母语,才能学新的。学习有关生命的知识也是一样。你一定要暂时忘记所有,才会发掘许多静坐的益处。 这项知识很普遍,谁都有权学习。我们一定要寻找内在的答案。我们是学生,也是老师。那真谛的知识库就在我们体内,只要闭上双眼,扩展我们的心,就能得到。如果你要找答案,你就会找到。 所以,如果世人能暂时忘记在宗教、私人、信仰、传统或文化的差异,放开他们的心,就能学习静坐,接触真正的内在快乐。有许多宗教信徒,放开胸怀学习静坐。他们对世界的观念,从痛苦变成无法形容的快乐。越来越多成人与小孩,放开胸怀,遵循正确的理论,开始体会到这种转变。 表异心同 从我们长大后开始,认识到国籍、宗教、种族、肤色、地位,外表等差异,产生分割与磨擦。当我们闭上双眼,差异点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该闭上双眼寻找那共相性的内在快乐。当我们看到共相性的真谛,所有的差异与不同点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世上的磨擦也消失了。我们所想、所说与所做将会和谐。换句话说,来自行善法,我们会想到善业,善意与友谊也会随之而来。人们从施予寻找到快乐,不仅是接受而已。那将是无止尽的。我们都会感受到手足之情般的归属感。 情感的共相 人们也许有外在的差异,但深处的自我是一样的。那共同点超越了差异点。国籍或宗教都不重要。当他们将心静止后,都会有同样的感觉:静坐带来无尽的、细水长流的快乐,那都是他们从未经验的。 如果世人都拥有共同的目标与梦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和平。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士兵、没有警察,人们彼此只有爱与祝愿,要达到真正的和平是不难的。真正的世界和平源自于内在的和平,当我们的心能静止祥和,每个人都做得到,真正的世界和平就能在此刻出现。 分享同一个梦想,就要一起学习,体验静坐。然而,人与人之间无法有效沟通。我们在沟通上,还有许多障碍,例如:风俗、传统、文化、语言和地域。如果能跨越这些障碍,让全世界的人们知道如何让心静止,我们会享有真正的世界和平。这不只是梦想,而需要决心来实现。     第二章:新世纪的老秘密  原始本性,不分国籍、宗教或种族,人人都有法身,称为 『纯净的本性』或其他我们选择的名相。但佛教学者都称之为『法身』。简单地说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法身。」 法胜法师 中道的快乐 每位世人都想享有幸福快乐,厌恶痛苦,希望寻找到真正的满足感。但是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尚未知晓什么是快乐的真正本质。那是什么?该如何获得? 两千五百年前佛陀降生,佛给他的生命,一个试验心灵科学的机会,直到他发掘了以静坐的方式来行中道。当他行中道时,发现了内在的和平、智慧与真正的快乐。他所教导的静坐是共相的,各国人士与任何宗教信徒都能研习,虽然他们之间的信仰可能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