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 ทาน รากฐานไปสู่การทำความดีทั้งหลาย
Read | Download 序言 布施是一切善行的基础,若在生命中遇到问题,行布施将有助于缓解问题,并为布施者带来功德果报。布施过程中,受施者非常重要,若受施者是三宝福田,布施者将获致无上的功德果报。若受施者知道布施者是历尽千辛才获得钱财来布施,那么受施者必将精进修行以作为回报,给予布施者信心及圆满的果报。 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布施密不可分。我们有时候是布施者,有时候是受施者,有时候我们既是布施者又是受施者。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行布施,心怀美好。让心常常沉浸于功德中,让生命具足圆满快乐,让自身的功德波罗蜜不断增长。 深知布施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诸善行的起点,能为生命带来无穷的利益与快乐,因此,将《三藏经》、《佛经释义》以及其他佛法书籍里与布施有关的知识整编成册,书名为《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 前言世间一切皆变化无常,若向美好的方面转变,则可看作是一种提升。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及生活中的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渴望生活幸福,充满关爱、温暖、稳定与安全,自利利他。 如何才能拥有美好的生命质量呢?美好的生命源于自身的善人素质及善行。我们应以快乐圆满之人为榜样,观察对方如何行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好。以及观察对方实践后会产生什么果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被人们所推崇,关于提升生命质量的至高典范是“佛陀的修波罗蜜之道”。迄今为止,此道不但得到历代贤者的认可,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时代。佛陀为菩萨时,曾累世转生为人(或动物),与常人一样经历了冷、热、苦、乐掺伴的人生。菩萨在积累无数世的点滴善行时,生命质量也在次第升华,并随着时间的流转,不断增长,直至功德波罗蜜圆满,使菩萨在最后身觉悟成佛。 若深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菩萨最初就是以行布施来提升生命质量的。因为,布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品行,也是人类善行的基础。 倘若没有行布施,例如:父母不养育儿女,夫妻彼此不分享,老师不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不相互谅解等,人类将无法和合共存。布施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实践的美德。也可以说,世界之所以能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布施所赋予的力量。 布施是善者与贤者传承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美德。施与越多,收获就越多,善意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生起,布施后必将得到相应的回报。佛陀曾经教诲: “人要懂得分享,无论多少,都可以给予,贤者给予幸福,必将收获幸福。” 布施虽然是最简单的善行,却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善果。如果常行布施,就会发现布施的价值,并越来越喜欢行布施,生命会更加幸福与美好,生命的质量也将获得真正的提升。 《布施:提升生命质量的第一步》这本书,旨在让读者了解布施的价值,重视其作用,引导每个人都成为乐善好施者,让布施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收获幸福与成功,提升生命的质量。 布施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布施”意为“施舍”,即奉献自己的物品,或贡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利益他人。如此施舍必将收获圆满的福报。布施者应战胜自己,消除心中的吝啬,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施与,只渴望借此行累积功德与快乐。 根据所施内容,布施包括: 物质施:指以实物行布施。例如:膳食、衣服、药品、车辆、鲜花、座位、床铺、房子和灯烛,等等。 意愿施:指以真诚之意行布施,包括施前、施中和施后。 无畏布施:指放弃彼此的侵扰与损害,或给予安全感和谅解(布施宽容)。此施源于持戒,例如:当我们受持第一条不杀生戒,就相当于施与动物安全感。 另外,在一些常见的施舍行为中,施者期望自己能获得回报,例如:养狗是希望它为自己看家;饲养奶牛是希望获得牛奶;犯法后贿赂相关人员,是希望得到宽恕,等等。这类性质的施舍,不属于佛教的布施范畴。 人们虽然常说:“修功德,行布施。”但只有少数人明白功德的真正意义。功德是能提升心灵品质的行为意识,能让人心舒服、祥和、清净、明亮与快乐。其反义词为罪恶,是能降低心灵品质的行为意识,能让人心难受、焦虑、忧愁与痛苦。 修功德即行善,指提升心灵品质的行为。包括行布施等等。 十种修功德的方法(十福业事) 1.布施:以施舍获取功德。 2.持戒:以持戒获取功德。 3.禅修:以打坐获取功德。 4.恭敬:以谦卑的行为获取功德。 5.服务:以援助和行正业获取功德。 6.回向功德:以同他人分享功德获取功德。 7.随喜功德:以随喜他人善行获取功德。 8.听闻佛法:以听闻正法获取功德。 9.讲说佛法:以讲经说法获取功德。 10.正直己见:以正确如实的正见获取功德。 以上十项可归为施类、戒类、修类 “三福业事”。 施类:布施、回向功德、随喜功德。 戒类:持律、恭敬、服务。 修类:打坐、听闻佛法、讲说佛法、正直己见。 布施是“十福业事”之一,亦称为“修功德”。功德就是行善,而布施为善行之一。多数时候,人们因为交替使用而形成一种习惯。供养比丘时,因为供养者心怀净信,渴望获得功德福报,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所以我们常将其说成修功德。向贫穷或地位低的人施舍东西时,因为布施者旨在救济与资助贫穷者,所以我们常将其说成施舍。 布施的宗旨按性质实践布施,可分为四项: 1.为消除烦恼作施舍,指为消除内心的污垢而作舍离,不会在意受施的对象。这种布施获得的功德最多,如果施者与受施者的内心皆清净,必将获得无量的功德果报。 2.为回报恩情作施舍,称为“报恩施”,指报答及供奉德高望重或援助过自己的人。布施者可能不会意念功德,只是为了回馈对方的恩情而行布施。例如:给父母、老师或他人赠送礼物。若我们行布施时不仅心怀感恩,同时还意念功德,必将获得无量的功德果报。 3.为资助作施舍,称为“布施摄”,指帮助与自己有关的人,借此增进彼此的感情。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责所在,都是为了让受施者获益。 4.为救助作施舍,称为“救济施”,指以慈悲怜悯的心救助贫穷的人。看见他人有困难时,无论对方是谁,是否与自己有关,都会起意提供援助。 布施的种类按照所施内容划分,布施分为两类: 1.财布施:布施财物,即施舍各种实物。 2.法布施:布施佛法,即布施知识与善意。 财布施 财布施即以实物行布施,例如:四事、饭、水、布料、车辆、鲜花、香物、床铺、房子与灯烛,等等。 财布施按施主划分,可分为三类:…